中央高层为何重奏创新社会管理之乐
•时评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30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认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5月30日新华网)。如何实现体制的突破,来加快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服务,正在探索逐步将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突出社会管理的职能,就是努力为企业经营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如何“善治”,是中国执政者在转型时期的首要课题,中央的密集部署,无疑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对于中国各级党政官员,具有指向标的意义。
这个会议召开,表明我们现在社会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一些管理理念可能还停留在30多年前,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一些社会管理的办法,可能现在感觉到有些不是那么管用,通过召开这么一次会议,进一步在党内形成共识,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进行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本次会议上,将“社会管理”提升了高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胡锦涛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音符,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运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高层如此的重视,足见决策层对此问题的深思远虑。早在今年的2月19日,中央党校也专门针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开办过一期主题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专题研讨班。这是第一次提出创新社会管理的概念,大家认识到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理念,有很多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研讨班是在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这个社会管理格局,将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说明中央有意把加快社会改革、加强社会管理作为“十二五”时期中的政策规范,用以人为本、重视执政为民、化解社会情绪的服务意识,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就需要有不同的运行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顺应中国现行发展阶段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它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人的管理和服务,说到底它是跟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么具体到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怎么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呢?我认为除了政府要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关键还要让社会和公众都参与进来。让所有的老百姓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政府有关部门那种闭门造册、想当然拍脑袋的决策思维是肯定不行的。这就必须要转变过去有些地方政府的懒政思维。
老百姓的需求和过去不一样了,简单粗暴的行政方式,靠一个红头文件就想把很多问题解决了,已经不可能。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官员善于与老百姓去沟通,倾听民声民意,以助决策施政。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我行我素、高高在上的惯性思维。现在老百姓解决温饱之后,需求就会多元化,一些公民有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思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社会管理内容首次单独成篇,亦显示其已成为执政者心目中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及社会管理创新,他并要求,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当前社会管理创新是热点,中国把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就是要促进人民幸福安康、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切实解决社会管理中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防止误信、误传甚至落入某些西方国家为我们设计的所谓“公民社会”的陷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过多地把政府的事情交给社会去办,而是要确保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到位;不是过多强调按照人口比例发展社会组织,而是要加快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改革,完善职能;不是过多强调社会组织的“第三部门”属性,而是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引导,将其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真正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补充,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就要求政府一定要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并把廉政放在第一位。如果没有廉政,也就谈不上勤政,更谈不上创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的根本职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从政是最起码的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和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做到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不辜负人民的殷切期望。反腐倡廉,严抓管理。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政府公职人员中出现了一些严重违背共产主义道德和行政伦理的问题,领导干部中违纪违法、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有些案情之恶劣,涉案人数之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所没有过的。对腐败问题,必须要认真加以解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所应采取的负责态度。
加强创新管理,就是要多方参与、破解难题,在依法治国中还需要提倡以德治国,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防止社会不良心态蔓延抵触消解改革发展进程。由于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缺乏公平,最容易造成社会极端化情绪的宣泄。现在社会心态受到市场交易法则的消极影响,更多表现为它的负面形态是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反应值得政府去关注、研究、引导、化解。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容易使人们产生对现实生活的高期望,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引导,反而把人们欲望的“胃口”吊得越来越高,社会情绪就无法安抚;政治上,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如果不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遏制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上,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如果不在坚持依法公正处理的同时,倡导社会宽容和谐精神,立足在基层自我化解,而是都走诉讼渠道,不仅诉讼成本高,社会也无法和谐稳定。
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法治与德治同台,二者缺一不可。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要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通过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在全体人民中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创新社会管理再次被奏出,说明它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它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强大“奠基石”,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发动机”,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强效“润滑剂”。作为社会管理这个老调,中央高层不仅需要“重弹”,更需要基层干部“常弹”,还要随着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创作出清新悦耳的曲谱,才能演奏出中国社会更加和谐、更加华美的乐章。
(2011-06-0115: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