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春暖汨罗江

春暖汨罗江

2013-10-24 07:16 作者:红叶 阅读量:32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一路欣赏了成群的庙宇群,在罗山无限的春光里,我们都成为了守望者,守着千古诗魂,守着一方山水,守着一种精神……

我固执地认为,要靠近那条名闻遐迩的汨罗江,是要有充足的理由才能去的。且不说连童孩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明志”的一个传统节日。如今,每年的端午节在电视里都可以看到恢弘壮观的国际龙舟赛,来自中外很多国家的竞渡龙舟在汨罗江上抢先打捞屈子两千多年前的魂魄。不必说屈子独树一帜的《楚辞》你能读到几分的火候,更不用说著名诗人余光中吟出了名作-----“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又是如何空前绝后的了得。

当我们停留在罗城的小站,脚步是惶恐的,也是匆忙的,我对身边的红说,我只想和你悄然靠近汨罗江。一个人去,未免太孤单,也怕悲凉,更怕我的造访惊扰了那满江涌动的诗魂。红,确实是一个合适我的旅伴,默契到彼此的高跟鞋敲击着罗城的回声都是如此的心领神会。

执意步行,慢慢靠近那江梦寐的圣水,恰好看到推着车子卖粽子的老婆婆,追着她过了一条热闹的小巷,买了一大包粽子,我说要投入江中,祭屈子,喂汨罗江里的鱼,红说也要喂我们自己……我们就这样背负着一份沉重,走近它,靠近脉脉流淌的一江春水……

真实地看见了在《渔父》的诗行里咏诵了两千多年的这条沧浪之水,电视里的镜头清晰地呈现眼前,我激动得张大嘴巴呼吸着,有点窒息却又紧张得发不出任何声音来,看红的脸庞也憋得通红,添足了这春的色彩。静坐河堤上的“骚坛”,放眼远方,我眼里的汨罗江此刻是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江面不宽,还没到涨水的时节,江堤上流动着绿色的诗情,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开得热烈而灿烂,仿佛在为这条河流架构一种浪漫温馨的背景,阳光在江水上温和地流淌,江水的上空飘飞着色彩缤纷的风筝,为汨罗江增添了几许妩媚。目光的尽头,滔滔的江水,宛如一条虚幻的白带子,悠远而朦胧,不知怎么的,我眼前的景象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临风而诵起余光中的《汨罗江神》:“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诗人,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回一回头吧,挥一挥手,在浪间等一等我们。”……飘远空旷的声音在江上回荡。

远眺江上,清风扑怀,一股怀古的沧桑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禁不住心潮澎湃。可叹我沉重的双脚伸不到这圣水里,我更没有勇气去饮一口这汨罗的诗韵,也许那些都是血性男儿的鸿梏胸怀,字字句句尽显顶天立地的英雄本色……而我的眼里只有肆意涌动的春潮,和一分安静的沉思,江水西去,泪向上流……在这诗意绵绵的春天,在这长长的江岸上,此时此刻,我能够做的也就是聆听江水中屈子那跳动了2000多年的心率,敬仰那一腔忠魂,也许只有流淌的江水,能读懂屈子忧国忧民的心。

我很内疚,面对汨罗江,我是如此的卑微和惆怅。而除我之外,身边的朋友们都是才子佳人,每个人都有备而来,把酒吟诗,无论是酒桌上的酣饮,还是座谈会上的精彩发言,以及他们对屈子和《离骚》的解读,如此得体,或宏篇大论,或妙语如珠,或论证充分。这让我深感他们这个团队巨大的凝聚力,汨罗江将他们紧密相连,虽然他们各自一方,却能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走到一起,汨罗水孕育了他们不竭的灵感,他们释放的诗意,他们高歌的豪情,他们期望的快乐都要表叙得淋漓尽致。

夜游屈子公园,颇有见地一齐去汨罗市最有名的“金叶歌厅”……这些其实都是精心的创意啊,那么多机缘巧合,我当然会倍加珍惜……是啊,我怎么能忘记汨罗江,怎么能忘记我们站在春天颠峰上的这场美丽邂逅。我把每一秒精彩的瞬间都装进沉甸甸的行囊,刻在生命的树上,今夜注定我会在汨罗江上辗转难眠……

沿着汨罗江西行,追踪屈子当年被流放的每一个足迹,登上了玉笥山上的屈子祠。修建于清乾隆19年的屈子祠,现名屈原纪念馆,这是全国现存唯一的纪念屈原的古建筑。红柱,白墙,金字,高高的牌楼式大门,让屈子祠显得庄严而大气,祠内供有屈原像,陈列着有关他的史料图片,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都为绝版风景。当我读完刻在墙壁上的《离骚》,发现自己又掉了队。朋友们正在阳光下品着盐姜茶等我,看调皮的红,醉卧独醒亭,她正在体会“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样的境界呢?

走进幽静的屈子碑林,让人精神振奋,迎面而来的缕缕清风真的很有可能是从两千年前吹过来的,隐隐约约透着淡淡的墨香,春意浓浓写满了沧桑古树,茶梅如诗一般绽放。历史上来过这里的文人骚客都用最好的作品来祭奠屈大夫,把墨宝、诗行刻在了石碑上永远陪伴着一条河流。天问坛屈子像立在碑林中间,凝神细听,仿佛能听见他仰天叩问,用什么可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用什么可以拯救自己的信念?……我在电话里不停地询问朋友“上下求索”的内涵,本来一脸阳光的他,忽然严肃地说,“求索”就是一个人与一条江永远的血脉相连,千秋万代……屈原投江汨水,连上苍也为他抱冤屈,故让汨罗江倒流。在中国的河流中,唯一只有汨罗江的水在这里至东向西逆流了几千年……

在石林黑黑的石碑上看到两个有如甲骨文一样的象形字,终究弄不明白。硬是把同学找来刨根问底,还一再叮嘱他为我写这种字体的“求索”。我想这是来到屈子心灵的故乡,对他最好的缅怀和祭奠吧。在吹拂了几千年的风中与屈子依依作别,鼻子有点发酸,走下石梯,终不忍再一次回头……

车子继续前行,来到一个比较大的屈原墓。据说是台湾一位陈老先生为屈子守墓七年而扩修的。屈原墓“十二疑冢”是一个千古之谜,传说屈原的遗体被打捞上来,头部已被鱼虾噬去一部分,其女便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埋葬,又担心有人掘墓盗金头,遂以罗裙兜土筑疑冢,遇天神相助一夜间竟筑成十二座疑冢。每一座墓碑上都刻有:“故楚三闾大夫之墓”。是此,屈子魂归汨水,光争日月。朋友介绍说,每年的国际龙舟赛开赛前都要来此祭龙头,那是非常热闹庄严的场面。

走在寂寥的墓地,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问同一个问题:“这个墓地是真的吗?”其实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千古之谜将继续延续给我们的后代。我立在墓前鞠躬挥手,不带走一把黄土,我想屈子早已成了神,他的灵魂永远依附在汨罗江上,“十二疑冢”中每一座都是真正的楚墓,都是屈子的精神和灵魂的真正归依。

一路欣赏了成群的庙宇群,在罗山无限的春光里,我们都成为了守望者,守着千古诗魂,守着一方山水,守着一种精神……因为时间关系,精简了很多景点,只去了保缘寺。普德大庙集中了中国第一家最大的道家文化,并且集儒、佛、道三教合一,场面甚为壮观。我想这也是托屈子的福,让它的美名远扬中外。

在去屈原的路上,我的目光,在汨罗江及它周围的景物间反复游走,想寻觅汨罗江春天独有的味道。

在餐桌上我吃到了一种野菜,朋友介绍,这道菜名叫藜蒿,和艾蒿差不多。其实我和红一踏上汨罗的街上就看见它堆得老高,清翠欲滴的样子,只是我们叫不出名儿来,问其价格,老板说3元/斤。此时刚好是吃藜蒿的最佳时节,鲜嫩的很。我迫不及待夹一根放在嘴里,脆生生的,有点滑,有点凉,也有淡淡的苦涩在你口里弥散开来,回味中还有一丝丝的清甜滑过你的舌尖,口感很爽。我们一连吃了两大盆,才算是解谗。这是我第一次吃藜蒿,回味袅袅。朋友们说湖南遍地都有这野菜,显得我有点孤陋寡闻了。也正是对藜蒿的一番争执,让我清晰地感觉到汨罗江春天与众不同的味道来,汨罗江上春光正好,春意最浓的景致被我瞬间捕捉到了,藜蒿的味道,原本是一种感官上独一无二的体会,在我对屈子的敬仰和抱憾中,就是对汨罗江春天最妥当的表达方式,我没想到罗城的春天会与这特有的野菜牵牵绊绊,融合得天衣无缝,美妙绝伦。

两千年一晃而过,汨罗江依然要永远地西流,我们把这个春天站成风中一株嫩绿的藜蒿。沐浴温暖的阳光,仿佛听见有人高声吟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甘脆、苦涩、泥土的清香,这就是汨罗江写意的春天!屈原有幸,在汨罗江上千古一跃,虽然他的理想和绝世才情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他在汨罗江上无限的春光里永生!你看汨罗江流淌的满江春色,正是世人对他最浓重的纪念。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日月争光的人格魅力被后人传诵了几千年……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春暖汨罗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