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长城
无数次登临长城,无数次在心里感慨:万里长城今犹存,始皇江山又何在?
无论是在山水吻接的山海关,还是在崇山峻岭的居庸关,抑或是大漠深处的嘉峪关,每每站立于龙盘蛇舞的长城脊巅,心里升腾起民族骄傲、自豪的同时,也在为封建帝王的残酷暴虐而惊撼、战栗。耳旁呼呼的风声,时时会幻变为民夫们在皮鞭驱赶下撕心裂胆的哭嚎,也会幻变为“孟姜女”们悲愤欲绝的怒骂。举目远眺,视野间俯仰摇曳的草木演绎成了你攻我打的金戈铁马,黄土石块也幻化成了古战场上的鲜血和骨骸……
长城,你负载着历史,同时也负载着荣辱。
无疑,你是权力和国威的象征。秦始皇扫平“天下”后,为了他的万代江山永世不变,横征暴敛,不惜“倾国十之七成民力而筑之”。明代,朱氏皇朝出于同一目的,又对秦长城进行了加固、扩延,连绵13400里的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犹如一条威武不可冒犯的苍龙横亘在古中国的北方大地。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眼里,万里长城就是一道铜墙铁壁,拥有了它,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的北方鞑夷就只能望“城”兴叹。拥有了它,氏族统治就可以千秋万代、江山就可以固若金汤。
但事实却与封建帝王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秦氏王朝没有被敌国所破,却瓦解于国内民众起义。同样,明王朝也崩溃于内部造反和倚长城固守的吴三桂的回戈反击。万里长城,以它的默默无言,面对了世事纷争、江山易主。以他的坦荡厚重,承载了攻掠者的嘲笑和苦心经营者的怨恨!
长城的功效在于防御敌人,但秦、明两代的统治者却恰恰忽略了一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修长城者,往往也能毁长城。不是么,封建统治者需要的是稳固不变的江山,黎民百姓企求的是安定幸福的生活。为了江山,统治者可以用皮鞭、棍棒驱使百姓修长城。为了生活、生存,不耐苦役的百姓只有揭竿而起、聚众造反。于是,有形的长城虽在,但无形的长城已经不复存在。长城既毁,江山焉存?因而,一代明君康熙在一份大臣提请修缮长城的奏章上批复说:(大意)修长城劳民伤财,必招怨恨,汉明江山拥有长城,但却溃败于我满清的铁骑之下。圣君治国之道在于德,民心所向是最牢固的长城!
民心是长城。万里长城曾数度将中华民族割裂开来,但割舍不开的却是血肉亲情。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走不完的一条路,是我们世世代代读不完的一本书……
零下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