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把世事闲参悟
导读“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们倘若能从这“世事”的一场大梦中醒来,参悟“人生”的几度秋凉,从中解读出人生的真谛,总比囫囵吞枣的活法细致而有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里的一副对联。这可以说是参悟人生的经验之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世事洞明”呢?如何方可以达成“人情练达”呢?邹人煜《姜斋续咏》里有两句诗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答案:“世事闲参悟,人情老更明。”由此可见,纷繁复杂的世事人情要靠智慧去思索和探究,要以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基础,而“闲”则是“参悟”的前提,没有“闲”就不可能真正而成功地去参悟世事与人情。
“闲”是一种精神境界,它是对种种功利的超脱;对种种诱惑的拒绝;对种种束缚的冲破。这“闲”有些类似道家所倡导的“虚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的陶渊明所得到的“闲”;“独卧空床好天气,平明闲事到胸中。”这是官至左拾遗的唐朝诗人白居易而所向往的“闲”;“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这是北宋了宰相王安石所追求的“闲”。无论是弃官赋闲,还是忙中偷闲,都要闲出一种雅兴,闲出一种滋味。可见这是“闲”的一种情趣,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艺术。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们倘若能从这“世事”的一场大梦中醒来,参悟“人生”的几度秋凉,从中解读出人生的真谛,总比囫囵吞枣的活法细致而有味。然而,能自觉而及时地参悟这“大梦”的人又有多少呢?有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样的智者能有多少,而更多的则是糊涂一世,聪明一时。他们只知道在乱哄哄的名利场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只知道在不断花样翻新的角触中、打拼中、倾扎中耍些小聪明、玩些小伎俩、施些小诡计,根本不曾气定神闲地参悟过自己哭哭笑笑的“大梦”,也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何时何地糊涂过。这些人的不幸是身陷物欲横流的漩涡,绝无片刻的心静气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这是明代大隐士陈眉公的高见。这“闲人”之所以不是等闲之辈,是因为他们既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行尸走肉;也非心为物役,蝇营狗苟的官痞财迷。一句话,他们的心灵恬淡匀宁,他们的“闲”是真正的“心闲”。只有心闲者才能对世事人情有所参、有所悟。
“世事闲参悟,人情老更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