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还得讲艺术
导读同情要有分寸感。同情不沦为溺爱。有的学者指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有可能挫伤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能力,不是促进反而阻碍了他的发展。”
同情弱者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同情的滥用或不当也会给人带耒伤害或痛苦。因而,愿意同情,显示勉强;乐于同情,显示热情;善于同情,显示艺术。
同情要有亲和力。给予弱势者的同情,要使他感受到像久旱的禾苗遇上甘霖;像久渴的旅人得到琼浆;像久盼的游子返回故乡。要使他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舒坦;如浴煦阳般的温暖;如坐揽车般的酣畅。在同情的过程中,不可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子;不可流露烦燥无奈的情绪;不可给人自我优越的感觉。否则,就会伤害被同情者的自尊,甚至拒绝接受你给予的同情。
同情要有平等心。弱者需要同情,但同情弱者不可有强者的成就感。权贵对下属的赏赐,富豪对饥民的施舍,皆出于居高临界下的怜悯,而不是平等对待的同情。譬如对待落水之人,只须默默的伸出援助之手拉其上岸,而不必喋喋不休的刨根问底,也不必泪眼汪汪地呵护左右。同情的目的在于催促对方自尊心的复苏和成长,而不可导致对方自信力的丧失和萎顿。在全国开展手拉手的活动中,许多城里的孩子并不把乡下的贫困孩子当作救济对象,而是看成朋友和老师,从他们身上学习刻苦勤劳、自立自强和奋向上的精神。而不是单向施于。我们同情别人的同时,也感到自己的心灵的扩大和人间的真情。
同情要有分寸感。同情不沦为溺爱。有的学者指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有可能挫伤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能力,不是促进反而阻碍了他的发展。”真正的援助必促其自救,促成自救的援助才是真正尊重人的援助。有的钱物扶贫其结果年年扶贫年年贫,依赖心理日日增。可近来政府倡导科技扶贫倒不失为良策。因而我们的同情要讲分寸;恰逢其时,危难之际鼎力相助;恰到好处地投薪助燃不代其劳。要有所升华:重在精神援助,科技帮教,助其扬起生活风帆,做到助而无痕,促其自信自立自强。
同情要有“大团队”。个人的同情如同一粒沙子,即使贵如金子,也抵挡不住不幸潮水的冲击;众人的同情如同“大团队”,巍然拱卫着生活的幸福与安宁。当我们把体现同情心的个人行为汇集成社会行为时,便会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放大效应”。参加希望工程,点燃了全民族未来的希望火炬;加入扶贫行列,催动共同富裕的滚滚车轮……正是通过这些社会性的援助行动,我们才走出了以往仅同情亲朋好友的狭隘行动,克服了同情心时隐时现、时弱时强的不稳定状态,从而,进入了一种坚定、自觉、博大的全新境界,也使同情心从此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现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