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重在抒情(作家选刊4期)
作者介绍: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艺学硕士 研究领域文学批评与评论 文化批评 文化产业等 导师叶凯。 研究领域为文学批评与评论 文化批评 文化产业等 导师叶凯。
今日诸散文,似乎少了一样儿东西,读罢,总觉得无法沉浸其中。当今散文,语句似已变得极为通顺,语法错误也降到了最低,然而在通畅与被“玩弄了”的言语之间给人的感觉多是“雕琢而不典雅,油滑而不真挚,呆滞而不庄重,精美而不淳朴。”正如离我们远去了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提及的,“写得规规矩矩,没有任何语法错误的文章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是毫无问题的;但是读起来总觉得平淡无味,是好的教材资料,却决非好的文学作品。”
散文的精髓就在于“真”,这就需要我们所抒的“情”发乎内心,不必刻意去“硬造”。这里我还想谈谈关于素材的问题。我们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有着上千年的散文创作传统,《经》、《史》、《子》、《集》中都有不少经典的散文,贾谊的《过秦论》,东坡的《范增论》、《前赤壁赋》,苏洵的《六国论》都写得文采横溢,情真意切。但读这些文章,虽表面不见“情”字,然字里行间却处处是真情、挚情。我们不妨把目光再拉得稍近一些,读巴金的《家》、《春》等诸如此类的著作,有些人不免会发出嘲笑:“这样的作品还能称之为好作品?”可是就这么一些被嘲笑、被认为“拙劣”,甚至包括它的语言、语法、叙事方法等等都不堪推敲的作品,为什么能够传承近百年,而一直被国内乃至国际的学术界所公认和推崇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巴金的吗?不,不是,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巴老先生在作品里注入了他的真情。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老夫子只听了一回《韶》乐,便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于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味道了,这种对音乐的忘我态度算是够典型的了。吾认为,散文给我们的感觉就应当和这《韶》乐一样,让我等“三月不知肉味”,每每读罢,如饮佳茗,香留舌本。
写散文,就须不做作,不伪饰,在朴拙平实中叙述哲思与真情,进而创造出色彩斑斓、境界开阔、意蕴绵远的情境与意旨。
散文,重在抒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