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现象
现象,周立波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嘛!
平时忙于工作,疲于生活,无心顾及周围的各类现象,尤其是非物质的。有些话题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周立波,海派青口;郭德纲,单口相声,知道二人的南北对话被媒体吹嘘的云山雾海之时,给了我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几分好奇。我自喻为80后的文化人。
《笑侃三十年》,我是在网上看到的,其实我真想到现场聆听,但是无缘啊!其缘于囊中羞涩,其缘于工作繁忙,其缘于路途遥远,真心感谢互联网,给了周立波一个认识我的机会,让我提笔为他写点什么。
我不是艺术家,尤其不是文艺评论家,但对召开什么周立波海派青口研讨会实难苟同,我将研讨会中的所谓专家们称其为嫁接果一点也不为过,真不知耻。我知道周立波也是这么想的,你有苦难言啊。
为什么周立波的青口相声能创造票房奇迹?
为什么周立波在滑稽戏滑坡惨淡的今天能吸引几万人次高价购票入场?
为什么周立波的娘娘腔能深受听众喜爱?
众多的为什么当需要回答的时候,恐不是仅仅在雅与俗的艺术理论范畴了吧!如果我们跳出艺术范畴,从消费心理来探讨周立波现象就是另外一番天空,他本人也乐意这么讲的,仅2009年就获得高达650万的票房,这个数字才是他最愿意看到的,希望能更高。
演出首场《笑侃三十年》的周立波能知道他的这场演出大获成功吗?能知道将来场场听众饱满吗?能知道在2009年一年是时间创造650万的佳绩吗?能知道有人将为自己召开专门的研讨会吗?能知道自己的海派青口将是滑稽艺术的拐角点吗?
他肯定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所能做的和想得到的,就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大都市中赚点钱,娶个媳妇,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立锥之地。可是自己能做什么,能做什么,该怎么去做。周立波分析,我说过相声,口才没问题,我是上海人,有上海男人特有的情调,我在上海的生活压力太大,我想减压。生活在这里的人个个都是强人,女人是女强人,男人是男强人。他们都想缓减压力,尤其是心理压力。恰巧郭德纲在北京名声大振,单口相声如火如荼。
我为什么不可以呢?周立波将上海男人不愿提及的上海男人的娘娘腔搬上舞台,运用自己智慧幽默的语言,通过一套衣服、一个提示架、一个人、一张嘴的简约包装推向上海市场。
周立波在舞台上尽情挥洒,完美的表演赢来了阵阵掌声和笑声,仔细观察发现,有人捧腹弯腰哈哈大笑,有人似笑非笑,有人皮笑肉不笑,有人摇头抿嘴而笑,还有人冷冷一笑。
如何笑,笑的程度如何不重要,也就是周立波具体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特有的娘娘腔艺术表现在这样的氛围中能让听众获得一刻钟的轻松,回忆起曾今的几分童真。相视一笑免千愁嘛,此时的每一位听众不再是强人、名人,就是一位听众,如此简单。周立波成功了,他的贡献(买点)只是满足了听众短暂的轻松,就这么简单。
我在《娘娘腔》的文章中曾说到:“娘娘腔,不是优势,却是特点,发挥得当,特点便是优势了,而且别人无法比拟的。”周立波做到了,他是第一位娘娘腔的成功者,出现了周立波现象,该叫做娘娘腔现象比较确切。他走的是中性路线,时下潮流嘛!
简单的元素,简单的组合,成就了周立波。阿笨猫此刻就站在周立波当年的十字路口,他该何去何从,难道就不能打拼属于自己的阿笨猫现象吗?拭目以待!
2011年6月13日
苏野书于高兴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