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掠影
巴黎,一个光荣、灿烂和浪漫的城市,几处掠影,定格在心中成了永久。
一.埃菲尔铁塔
艾菲尔铁塔是为纪念1889年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行万国博览会而建,由设计师艾菲尔设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于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5月15日开放。100多年来它始终作为巴黎在全世界的象征和骄傲耸立于世。
在巴黎,你站在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呈巨大A字形的艾菲尔铁塔那伟岸的身躯,及至走近它,更为这位“钢铁巨人”拔地而起、直薄云天的非凡气势所震慑,也感受到它所象征的法国大革命的伟大和崇高。细看铁塔,见占地一万平米的塔基全靠四个水泥浇灌的塔墩支撑。塔墩之间构成边长127.5米的正方形。塔下地面犹如一个偌大的足球场,从塔下往上看钢架在头顶构成半球状穹顶;从侧面看又像一座弓形大桥。塔身分为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115米,第三层高276米,每层都带有高栏的平台可供游人从各个角度观赏巴黎的近景和远景。塔身往上呈大幅度收缩状,如蓄势待发之火箭,直指苍穹。那塔身的结构是钢架镂空型的,整个铁塔重7000余吨,共有部件一万八千余个,全靠100多万颗铆钉铆成一体,其工艺水平之高正体现了当时“人类新技术的飞跃”。
走近静静地守护在铁塔旁的艾菲尔半身铜塑像,塑像下方刻有如下文字:“EIFFEL,1832-1923”。有着一头卷发和浓密胡子的他正凝视着前方,前方是一拨一拨远道而来瞻仰他的杰作的人们。人数最多时每天达1.7万人,迄今为止已经有1.85亿人次登上过铁塔。人们同时深深景仰和怀念这位杰出的工程师:他倾其全部智慧和才干的设计曾在70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他曾经为铁塔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众多技术难题呕心沥血,艰难攻关;他最终向人类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从而被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誉为“宏伟建筑的勇敢建造者”。他的杰作艾菲尔铁塔成为钢铁时代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象征!
细雨蒙蒙的清晨,我们登上了艾菲尔铁塔观景台。一层了望台是最理想的观赏巴黎近景的所在。塔下的塞纳河像一条镶满翡翠的白色玉带环绕巴黎。近处喷水建筑群射出的水柱密集如生日蛋糕上满插的蜡烛。还有清晰可见的战神广场大草坪、夏洛宫和波旁宫。法兰西军事学院、荣誉军人院的古老建筑、绿荫中的卢浮宫和白色的圣心大教堂在烟雨朦胧中依稀可辨。远处视线直达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凯旋门。
继续登上二层了望台,巴黎最佳景色悉呈眼底:古老和现代建筑,绿色的草坪,密如蛛网的街道及车流组成一幅生动的画图。往西一片密集的的高楼群是巴黎拉德方斯新区,它是法国的经济中枢。
站在离地面276米的最高层鸟瞰四周,整个巴黎仿佛浓缩成一个巨大的盆景:参差的古今建筑犹如大小山石,山环、水绕、绿茵、碧波……十分精致灵动。
总之,巴黎宜三看:水上地上天上。移步换景,百看不厌。
二.塞纳河
塞那河流经巴黎市区13千米这一段的游船码头就在离铁塔不远处。敞篷的双层游船上有预先录制好的中、英、法、日、俄、德等国语言解说词。船一离岸,解说就开始了。随着解说词内容的不断变换,二十余座承载着骄人历史积淀的漂亮大桥从头顶一一掠过。其中有精美大气的艺术精品亚历山大三世桥,有连接协和广场与波旁宫的协和桥,有既是艺术品又是水文标志的阿尔玛桥,还有纪念二战中格尼格将军指挥打败德军战役的比尔阿坎桥等。而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大皇宫、协和广场方尖碑、卢浮宫、市政厅、中世纪小古堡、桑思城等一个个声名远播的古建筑和名胜全都聚集在河的两岸,迎来送往着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游船沿西岱岛环绕一周而返回,在沿途星罗棋布的公园一团团绿色的点缀下,两岸建筑仿佛转了个身展示着自己另一面的风采。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雕镂珍品似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卢浮宫,状如方戒的凯旋门,气势宏大的凡尔赛宫,高擎火炬的自由女神像,亭亭玉立的方尖碑,风姿绰约的艾菲尔铁塔以及无数豪宅、塔楼和尖顶屋组成一道动人的风景。真个是宅临碧水而名贵,水依古迹而深沉。并不十分宽阔的河道里,河水缓缓流淌着,似乎诉说着世事苍桑和历史沉积,托起厚重的欧洲文明。塞那河——巴黎之魂!
水上游程结束后,我们抓紧时间走近部分古迹:去协和广场看高23米从埃及运回的13世纪方尖碑;在世界上最大的凯旋门前留影;漫步于巴黎最主要、最漂亮的香榭丽舍大街。还去了老佛爷大商场、巴黎春天购物中心和附近超市购物,具有纪念意义的法国香水、瑞士巧克力、“艾菲尔铁塔”钥匙圈等成为我的囊中新宠。
三.卢浮宫
卢浮宫的大名一直如雷贯耳,能到世界上规模最大、收藏最丰的艺术博物馆一饱眼福实乃此生之幸事。只是宝贝太多引来看客无数,难免人满为患。这不,今天的场景(其实天天如此)因人山人海而到处水泄不通。只见黑压压的人群头上,晃动着各色导游们的旗帜,我们跟着耳机中的指挥声“往前,向左拐,右转弯……”晕晕乎乎地移动着步伐。虽然如此还是有人跟错了主人,脱离了自己的队伍,于是双方找呀找的,化去好些时间。
从地下一层到地面三层,如果参观完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馆、历代绘画馆和现代艺术馆等几百个展厅的全部展品需三天时间,今天我们被规定在2小时内浏览其中最主要部分。即便如此,还得从中去粗取精。于是除了“镇宫三宝”之1820年希腊爱琴海中米洛斯岛上发掘出的维纳斯雕像、1863年发现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达·芬奇1506年创作的名画《蒙娜·丽莎》在必看之列外,印象比较深刻的只有入口处华人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和展厅中的人面狮身像、拿破仑加冕画、少女背影画、“天使之吻”雕塑、少女面纱塑像、米开朗琪罗壁画等等。许多旷世奇珍虽然走过路过,却因时间紧迫不容人细细观赏,就此一晃而过了。好在手中有相机,所到之处都“喀嚓”一番,待回家后慢慢消化不迟。今天各个展厅涌动的人潮中,“喀嚓”声响成一片,闪光灯此起彼熄,别是一番情景。
中国的文物在“古代东方艺术馆”占有一席之地,今天也匆匆错过。假设当年这些受侵略国家的奇珍异宝不被掠夺,或日后能物归原主,那么它们中的每一件在当地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不是比今天挤在一起相对受冷落强吗?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好在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只要保护完好,代代相传,不管放在哪里,它们总归是全人类子孙的共同财富!
四.凡尔赛宫
最早听说凡尔赛宫,是中学历史课上。从而知道了它是许多重大国际历史事件的见证者:1783年1月28日英国和美国在凡尔赛宫签订了美国独立条约;1815年法兰西共和国在此宣告独立;1870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入侵巴黎,凡尔赛宫曾作为攻城司令部;1871年德皇威廉一世在宫内镜厅举行加冕典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与德军在镜厅签订《凡尔赛和约》,企图再次瓜分中国,由此引发了中国国内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1940年巴黎曾被德国法西斯强占,1945年凡尔赛宫重新回到法国人民手中。
这座欧洲最大的宫殿位于离巴黎市中心约21千米的凡尔赛镇上,占地11万平方米、长707米的宫殿主体内有500个大殿小厅,中轴线长达3千米、占地100平方米的园林内有数不清的池塘、喷泉、草坪、花圃、树木和雕塑,气势之恢弘,令人叹为观止!
这座欧洲最豪华的宫殿内处处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彩色大理石镶嵌的墙面布满壁画;锦缎裱糊的天花板上不但有天顶画,还有浮雕;宫室里悬挂着巨型水晶灯,晶莹璀璨,光芒四射;还有精美的雕刻、典雅别致的挂毯和巨幅油画,其中一幅《拿破仑加冕画》与卢浮宫陈列的几乎一模一样。宫内还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包括我国古代的精品瓷器。最令人眼迷目眩的是步入宫殿正中镜厅后的感受,由5578块当时欧洲最大的镜子拼成的17面镜墙闪闪发光,人在厅堂走,如在镜中游。要知道,当时造镜子用的玻璃,其价格比金子还昂贵呐,其奢糜豪华,令人唏嘘不已。
走出凡尔赛宫,清风夹带着凉凉的雨丝迎面扑来,带走了一身古典气息。广场上飞舞的和平鸽,展示着当今太平盛世的和谐与美好。回望早已重获自由的凡尔赛宫,又想起那早已被中国人民废除的《凡尔赛和约》,愿曾经的屈辱不再重现,愿战争的阴影永远远离人类!
五.红磨坊
去巴黎著名歌舞场“红磨坊”看歌舞剧是一个自费项目。在参观了欧洲各种凝固艺术(建筑、雕塑、绘画、园林等)后,还想欣赏一下此地的流动艺术(歌舞、杂技、幽默小品等),所以就不假思索地缴给导游260欧元购买了两张票。
屋顶上装着长长的、闪着红光的大叶轮的红磨坊,位于城北蒙特高地脚下的白色广场附近。这里虽说是巴黎的“红灯区”,但与想象中的灯红酒绿、嘈杂下流的场所大不相同,我看只是娱乐场所多几个、灯光闪烁得热烈些而已。剧场的来宾中,男的很绅士,衣冠楚楚,彬彬有礼;女的很淑女,端庄大方,举止稳重。舞台很大,一直伸向观众席,且呈立体多层次、可自动升降收缩。观众席呈弧形,阶梯状设计。来客们环绕舞台,分桌围坐;桌上备有香槟、橙汁等饮料;数十名男性侍者来回参梭般地忙着调座位、斟饮料、指点东西。可容两千观众的剧院座无虚席,黑压压一大片,安静而有序。
九时正演出开始,是集歌舞、杂技和小品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其中姑娘小伙儿踢踢踏踏的“康康舞”占了较大的篇幅。姑娘们脚蹬水晶鞋,身披白羽毛,一个个容貌秀丽、笑容灿烂、体态轻盈优美,舞蹈动作整齐划一。小伙儿身体强健,动作敏捷,配合默契。整个舞台色彩绚丽、气氛热烈,洋溢着浓烈的青春美、古典美和健康美。
穿插着表演的还有单车顶碗——一种幽默杂技,杂技水平不怎么的,远不如中国。进行中常要为演员捏一把汗,怕他们一不小心失手。比较刺激眼球的是“巨蟒美女舞水箱”表演:一个巨大的玻璃水缸从天而降,几条巨蟒在水中扭动,突然一个姑娘潜入水中,与巨蟒亲昵、共舞。此情此景,真教人又惊又怕又有点腻心……
渐渐地,热热闹闹但听不大懂的歌舞催化了我白天的劳累,在喧闹声中不知不觉进入梦乡,直至闭幕。
呜呼,260欧元——2600元人民币,价值一块普通的瑞士手表钱就这样扔进了“红磨坊”!
六.乡村葡萄园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的宾馆设在乡村一大片葡萄园中,一层楼的一排房屋,门前窗后全是一望无边的葡萄树。见此景致,人们放下行李,就三三两两消失在葡萄丛中。密密匝匝的低矮葡萄树,你挤我让地站在一起,枝叶拼命向周围舒展而将空间填满。晚霞抹红天际,也将地上绿的叶、紫色的果映的一闪一闪的,伸手摘一粒放入口中,却是酸酸的——原来这是一种专门用来酿酒的小葡萄。
在园中转悠良久直至夜幕降临。回房后推窗探身,见窗外黑黝黝一片汪洋,一阵劲风吹过,汪洋中涌起阵阵黑浪,连绵起伏不断。
再见了,迷人的巴黎!再见了,古典又时尚,高雅又世俗,浪漫又朴实的巴黎!初次见面,浮光掠影的见闻,便让我迷醉不已、难以忘怀。谨作此文,以表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