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回家啦!
导读不知怎的,这几年总是害怕听到身边的人说某某的父亲或母亲病了,去世了之类的话,每一次听到,内心总是充满恐惧的,它在将一个上一辈面临的衰老与死亡赤裸裸的摆在我面前。
3月4日的早晨,下起了雪,触地即化了,有一阵雪花还很大。飘飘扬扬的如我想家的思绪,漫天飞舞。
每次说起想家,搭档总唱:“越接近故乡心情越凄凉”,我不是越接近故乡心情越凄凉,是越接近故乡心情越紧张。三年未归啊,父母是否变了样?家里是否变了样?故里啊!家啊!无论走到哪里,日夜思归的地方。
四月初就回家了,确定了回家的日期后,心中便升起了殷殷的期盼,常常觉得飞驰奔走的日子忽然间变得像个老人,步履蹒跚而缓慢。也许是一种急切思归的心理在作祟,故才有如此相对近乎静止的时间之感。翘首遥望,似在夕阳的余晖中触到母亲眺望我归家的目光,像读书的日子,母亲迎我回家的目光一样,安定中掺带着焦急,欣喜中夹杂着盼望。每每想起这一画面,无论是在多么清冷的冬日黄昏,心里都会感到无比的温暖。
三年的时间对于女儿回家探望父母一事来讲太过漫长,父亲念叨绿了几个季节,母亲的目光望穿了秋水,雷声惊醒了多少次沉睡的大地,燕子都已归了三次家门。我——这个三年未归的女儿面对即将回家的日子的来临,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个中滋味百味陈杂,无以言表。
前段时间,往家打电话,听妈妈说:我的一个叔伯大爷病了,一个多月了,不见好,很让人担忧。我听了心里酸酸的,上次回家时,大爷还好好的,人年岁大了,谁也无法预测明天会怎样,不久前一同学说另一同学的父亲去世了,好像岁数不太大;年前一同事的母亲病了,忽然间就去世了;青岛一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说:婆婆去世了,不久自己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前些天,高中一很要好的同学妈妈生病了,她说妈妈生病的日子像生死离别一样,吓坏了。听了心里很痛,为朋友,也为自己这么长时间不回家看望父母。电话尽管打得很频繁,但远不及一个无声的拥抱,洗一件衣服,盛一碗饭来得实际,温暖。我们总说自己很忙,抽不开身为借口,把回家看望父母的日子一拖再拖,殊不知,时间从不给任何人特权,从不为任何人停留片刻脚步,它走过了就意味着永远,父母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衰老,头发白了,皱纹深了,背驼了,眼睛花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人不在”,但愿每个为人子女的人不要空留遗憾吧,忙也好,闲也罢,远也好,近也罢,都不要成为借口与托词吧,常回家看看。
特别是我,跟朋友说起都近三年没回家了,都骂我没心没肺的,我无语,我无话可说,心里很难受。以前对彭丽媛的《白发亲娘》这一类型的歌不怎么感冒,但现在每每听到彭丽媛动情地唱《白发亲娘》这首歌,都会特别动容,曲调,词中意境,都会牵引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会听着听着默默流泪,会陷在那种情绪中半天缓解不过来。年少时狂野得很,从未对距离产生过概念,随着年龄的逐增,自己也做了母亲,思念浓得化不开,牵挂父母的心日益强烈。孔子曰:“亲在,不远游”。现在理解与刚读时的感受有很大的层次感。现在的社会形态尽管已不再适合“亲在,不远游”这一状态,但亲在,常回家看看还是必须的,每个为人子女的人都应做到的,不是吗?
不知怎的,这几年总是害怕听到身边的人说某某的父亲或母亲病了,去世了之类的话,每一次听到,内心总是充满恐惧的,它在将一个上一辈面临的衰老与死亡赤裸裸的摆在我面前,尽管生老病死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尽管我对死亡也不是极端的排斥,但有时内心深处还是莫名的逃避。
祝天下父母都健康长寿,愿天下儿女都尽表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