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豁达
编者按自古以来,总有旷世奇才。在世人感叹他们的同时,也有并不看重的作者。的确,这些旷世奇才虽然令世人称奇,但能有几人有着平常人的豁达?无非是苏轼罢了。文章很淡定的生活,很豁达的向往,都是好的观点。
近日一老同事向我打听一陆姓学生“今何在”,我回答“不知道”。他竟然不信。
他这一问,到让我想起一些事情来。
我当时教五年级语文,担任班主任。这陆姓孩子天资聪颖,三年级后就跳级到我班读五年级,我甚是欢喜。听说这学生的父母是与我同城一中学的老师。开学不久的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有人早早敲我窗户。开门一看,是这一脸稚气的小家伙。我问:“你来干嘛?”他说:“我来请你替我补习。”我接着问:“你爸爸妈妈知道吗?”他说:“就是我爸爸妈妈让我来的。”我想也是,他毕竟没读四年级,这语文基础知识一脱节,以后怎么学语文呀?我就陪着孩子一起学习四年级的语文课本。大约一小时后,小家伙提出:“老师,休息会儿好吗?”进而提出“老师你陪我玩会儿好吗?”多可爱的孩子呀。我就陪着他在操场上玩“滚玉球”的游戏。大概十分钟后,孩子提醒我说:“老师,该上课了。”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上午。在这一上午,他把四年级上学期要求背诵的五篇优美的课文都背了下来。离开时我问他:“你下午还来吗?”他说:“下午不来。我爸爸为我补数学。”以后,每到星期天,他都准时来敲我窗户。我当时是“单身青年”,没什么大事,就陪着他补习四年级的两本语文书,后来系统的教他语文基础知识。从《汉语拼音方案》到字、词、句、段、篇。不到一学期,这孩子学到班上其他同学前面去了。
春节后开学,这孩子没来校报名。一打听,小家伙到他爸爸学校读初一下学期去了。再后来听人说他考进了中国少年科技大。
直到今日,我还从未见过他父母的面,他父母长什么样我真不知道。从那年寒假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孩子。这孩子“今何在”我真不知道。不是同事提醒,我还真把这事忘了。
同事感慨:“这世道。”
我坦然。与苏东坡相比,这算什么呀。
苏东坡曾经担任“经筵侍读”,当过五年小皇帝赵煦的老师。能够做帝王之师,那是最荣耀的职位了。他用自己发明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教小皇帝“巧读书”。所谓“八面受敌读书法”就是分主题阅读法,比如读《史记·秦始皇本纪》,第一次围绕“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个主题诵读;第二次围绕“暴虐之君秦始皇”这个主题诵读。从每个主题去读的时候,就等于是读一本新书。通过这种方法,一本《史记·秦始皇本纪》就可以变成两本书、三本书甚至十本书。这种分主题阅读法可以真正地将书读懂、读透。这让赵煦受益匪浅。
神宗死后,哲宗赵煦虽然继立为帝,但即位以来,一直都是高太后垂帘听政。哲宗对祖母的严加管教和包揽朝政非常不满,但敢怒不敢言。高太后驾崩,哲宗正式亲政,便将积压多年的怨气一股脑的迁怒于太后身边的大臣,特别是自己的老师苏轼身上。一怒之下,将老师一贬再贬,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将年届六旬的苏轼由一个三品高官直降到九品小芝麻官,一个由当地看管的犯官;将体弱多病的老师从繁华的京城贬谪到荒无人烟的“天涯海角”。
被贬海南,苏轼戏称“天其以我为箕子”。他把自己比作是海南岛上的箕子,要尽力帮助这蛮荒之地开化文明。到这时,苏轼还在为皇帝学生着想,处处为百姓着想。
天才博学的苏轼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超然豁达的苏轼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我向往这种豁达。
实习编辑:抒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