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王勃之死
导读寥寥数句,即概括了王勃的生平,而在电影《王勃之死》中,不乏太多的虚构成分,这也符合中国电影“故事不够,胡编乱凑”的特点。
今夜,不知什么缘故总无法入眠。
慵懒地开启台灯,拿起杨建波主编的一本《大学语文》,信手翻到了《滕王阁序》,应该说我非常喜欢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这篇即席之作。通篇词彩绚丽,对仗工整,气势奔放,语出自然,字字珠玑。除此之外,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是难得的佳作。谁承想王勃这样一个超然不群的才子,却只活了26岁(史书记载28岁,今人考证实为26岁),真让人哀叹不已。
王勃,字子安,绎州龙门人(山西河津),文中子通之孙。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勃既废,客剑南。久之,补虢州参军。坐事,复除名。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
寥寥数句,即概括了王勃的生平,而在电影《王勃之死》中,不乏太多的虚构成分,这也符合中国电影“故事不够,胡编乱凑”的特点。譬如他的死,史书上记载和辞海相吻合,即:交趾探父,渡海溺水,受惊而死。而不像其电影里所演绎的那样,经历了生死聚散、奇情流转的诗人王勃在百感交集之中慨然蹈海自尽!
不管怎样讲,王勃因才高被嫉,两次遭难。特别是第二次险些丢掉性命,虽然遇赦,自己的虢州参军已被除名,同时也连累了自己的父亲,被贬到南荒之外的交趾县是事实。这个交趾在哪里呢,现在越南首都河内的西北部。看来这皇帝老儿够黑的,似乎再也找不出比交趾更远的地方整治王勃的父亲福峙了!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秋,王勃带着负疚感从虢州(现在的河南境内)出发,去探望远在交趾的(越南境内西北)父亲。这一路山高水长,加之因怀才不遇而抑郁的心情,随阅尽人间风景无数,也自然无法高兴起来。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受都督阎伯屿邀请参加九月初九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为了向大家炫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其先写好序文一篇在宴会上即兴写给大家看。席间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位为此次盛会作序,大家知其用意推辞不写,而王勃则不然,接过纸、笔顷刻间写就震撼古今的名篇《滕王阁序》,阎都督虽然气的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却还是让随从看后再告诉自己,听到王勃开首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便说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便沉默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忍不住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看来此人还是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味的!并非电影中参加什么悬赏白金的重阳诗会,以此挣些银两为落霞女买药云云。
上元三年(公元676)八月的一天,王勃自广州渡海赴交趾,不料木船在海上遭遇大风,王勃被吹落海中,虽被人奋力救起却还是因受惊吓而死,遗憾的是到死也未得与父亲相见。《滕王阁序》便成了王勃生命的最后篇章。
是的,每当我们沉醉在“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中时,自然会联想到那个自信且洒脱的青年,在那个意料之外的宴会上,一篇文采飞扬的序文,从阎都督们开始,跨越时空一直愉悦到现在的我们。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读懂诗人抑郁和悲愤的内心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