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聊中侃外论茶道

聊中侃外论茶道

2013-10-26 16:09 作者:许明亮 阅读量:20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它们的道具与精神的物质基础,经几千年的比较、筛选、磨合,最佳的无胜于神农氏尝遍百草而发现的“茶”。

茶原本是生在大森林底下,“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耐得阴苦,不爱出头,紧紧和大地拥抱在一起,随和自然的一种常绿植物。即茶是一种物质存在。茶叶无论是药用、食用,还是饮用,都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物质需要。茶叶作为祭品、图腾和“吃茶去”的禅语,显然是一种精神寄托和信仰满足。同时也给茶添上了几分神秘化和人格化的色彩。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曰:“茶易精行俭德之人”;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茶诗《喜园中茶生》曰:“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位,得与幽人言”;宋朝苏东坡直截了当地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清人郑板桥则“只和高人入茗杯”……茶品人品,相提并论。古人还总结出茶有三效:一可通宵不眠;二可帮助消化;三可抑制性欲。既然茶有这么多功能,自然饮用必有诸多讲究,得立一些规矩。明朝冯可宾《茶笺》中总结出饮茶十三宜:宜无事、宜佳客、宜幽坐、宜吟咏、宜挥翰、宜徜徉、宜睡起、宜宿起、宜清供、宜精舍、宜会心、宜鉴赏、宜文僮。还有七禁忌:忌不如法、忌恶具、忌主客不韵、忌冠裳苛礼、忌晕肴杂陈、忌忙冗、忌壁间案头多恶趣。把饮茶和人的品味、修养、心理、情绪、活动、人际、衣着、闲忙、用具、环境等等联系起来,总结出一套完美的饮茶条例。当然,这也只能对高堂锦衣而言。

茶传入日本后,深得日本人喜爱。一位日本名人说,茶是养生的仙品,延年益寿的神草。在社会活动中,茶是特殊礼仪的道具。更有甚者说,茶是人类社会的血液,是超乎国家、民族、宗教、信仰、语言、人种、性别、年龄等等界限的全人类的良知和财富。日本的明惠上人倡导茶之十德: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去病息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减、临终不乱。可见,茶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影响人们思想伦理、道德风范、言行举止最大的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主张,无论是外功,还是内涵,无不与茶中的“静”与“和”珠联璧合,洽融一体。茶中的“静”与“和”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底蕴,是历时久远、播及全球的特殊文化。

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教和从天竺乔迁来的释迦牟尼的佛教掺和到一起,传播于神州大地。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渗透、还相互补充,在诸多方面“汉化”合流。最精采的莫过于道家、佛家主张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窃,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而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恰好与道家、佛家的“五戒”吻合得天衣无缝,即:本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执于礼者则不淫,守于信者则不妄,师于智者则不饮酒。它们的道具与精神的物质基础,经几千年的比较、筛选、磨合,最佳的无胜于神农氏尝遍百草而发现的“茶”。茶性俭清纯,茶太和雅淡,茶中寓“静”,茶中蕴“和”,与各大信仰派系及民间习俗都有着先天的机缘。

茶中的“静”与“和”令人头脑清醒、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心态平和。人们应以茶中的“静”与“和”去思考人生与社会;应以茶中的“静”与“和”去对穷奢极欲者加以限制与打击;应以茶中的“静”与“和”对身处困境的弱体群势加以关怀与帮助。从而,促进人民的团结、国家的昌盛和社会的和谐,共同创造类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关键词

《聊中侃外论茶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