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园子

园子

2013-10-26 16:13 作者:秋色寒烟 阅读量:23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我不觉得大观园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是曹雪芹刻意营造的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大观园中儿女快乐地生活着,衣食无忧,整日里写词作赋。

我已经走失在一个园子中。像当初史铁生先生一样,躲在一个园子中独自彷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于我毫不相干。对于大多人来讲,园子是一种束缚,一种困惑,也是一种羁绊。

关于对园子的理解,我的看法有点片面,有点狭隘。我不是很欣赏园子,或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房屋前后的那一小块空地,周围用藤条,竹子或树枝编成墙,挡住猪呀鸡呀等家畜家禽进入,里面种上蔬菜等等作物。我理解的园子不是这样的。

叶绍翁《游园不值》中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了多少遐思,多少浪漫的猜想。春色固然珍贵,但倘若因此而圈定起来未免太小气。它必然要努力挣脱某种束缚,向墙外招展,显示自己的妩媚。又有人云,一切新生的力量都关不住,美好的事物总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住的,它必然要蓬勃起来。

可是后来曲解了诗的本意,很多人把“红杏出墙”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挂在嘴上的调侃,引申为某个女子行为不检,对爱情婚姻不够忠贞。不管如何解释,园子总归是不好的。想大好春色硬生生被囚禁起来,个性得不到发展,便生一丝憎恨的情绪。何以有那么多的束缚?伸出墙外又要让人误解,让人菲薄,让人耻笑。如果没有四面高墙,就不存在伸出墙外,自然地绽放,让行人感受到无边的春色岂不大好?

这些春色被园子扼杀了,正如陆游和唐婉的爱情。

有人把沈园作为追求不渝爱情之地,我虽没有去过沈园,但陆游和婉儿的《钗头凤》也略知一二。那一堵写着《钗头凤》的断墙残垣实在让人垂泪伤感。放翁和婉儿的爱情悲剧原本和沈园无关。可是,经年后,当陆游打马归来,再次踏足沈园时,儿时的一切,和婉儿携手相邀沈园,嬉戏玩耍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那时那地,又情何以堪?物是人非的感慨融化在陆游四十年后的一声叹息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沈园记下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记下婉儿的点点笑语,记下两个人的爱恋与不舍。可到头来,空茫虚幻如水中花,镜中月。

于是,我把他二人的分离与断肠归罪于沈园。或者更可以说归罪于无形的沈园。婉儿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一个无形的、大大的园子束缚了陆游和婉儿的身心。他们为科举,为仕途穷于疲命。这或许是封建士大夫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读书人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碌碌无为,更不能沉溺于小儿女私情中。陆游的母亲,一个封建家长,她只是做她认为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并没有想到是棒打鸳鸯。陆游也只是做一个孝子应该做的事情。母亲只有一个,妻儿可以成群。为家扬名,争光是一堂堂七尺男儿的责任。可叹,陆游和唐婉的爱情被一堵墙隔开,被一个类似于园子的东西隔开。为什么有那许多羁绊?经年后,当我们踏进沈园古朴而沧桑的领地,看她苍老而多纹的容颜时,连责备她的勇气可能都被风化在沈园的墙角,成了历史的遗物了。

其实躲在历史角落中的遗物很多。回想起来的时候带上陈旧的、淡淡的泥土气息。那是兵马俑的味道,是古玩的味道。园子,只能作为记忆深处的陶俑尘封起来了。

我是广阔农村养育起来的孩子,对于城市中孩子的渴望不以为然。我们没有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下玩耍,嬉戏,做各种喜爱的游戏。可以疯跑在田野的各个角落。当然也体会不到“那高墙下四角的天空”是如何让鲁迅先生向往,也体会不出百草园给鲁迅先生带来多少欢乐。单单知道,高墙下的院子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园子,百草园之所以那么让人快乐,也纯粹是因为三味书屋令人窒息的气氛衬托所致。

我知道百草园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有蟋蟀,有蜈蚣,有斑蝥。有何首乌,甚至有美女蛇。可是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不应该局限在一个园子中。我不喜欢园子,因为它的狭隘与浅薄。不多的诱惑足以让只看见“四角的天空”的孩子们欣喜若狂了,假如,他们如我儿时一样,是一个脱缰的野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儿童的天性只能铺撒在百草园中,这是幸还是不幸?幸之,因为有百草园,有百草园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所在。不幸,也是因为仅仅有百草园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可供消遣。拆除园子,融入在大自然中该如何?

不管园子如何气派,怎样恢弘,它终究只是一个园子,一个四周有围墙,能够阻隔外界的园子。就连《红楼》中的大观园,它也仅仅作为园子存在。

大观园够气派的了。刘姥姥进得大观园内,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差点把老眼看瞎了,把老命看晕了。那些豪华奢侈只是给别人看的表象。大观园其实不过是一群小儿女郁闷忧愁堆积的地方,是圈住那一群活泼可爱的生灵的地方。

我不觉得大观园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是曹雪芹刻意营造的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大观园中儿女快乐地生活着,衣食无忧,整日里写词作赋,好不惬意好不潇洒。贾府的龌龊不堪和大观园中的清纯形成鲜明对比。但我每次看红楼梦时,总会对大观园有一种排斥。来自心底的否定和排斥。仿佛能看到无形的阴影笼罩在大观园中。即便那儿艳阳高照,也时时会有寒气袭身,即便那儿山清水秀,也时时觉得有穷山恶水显现,即便那儿笑语连连,也常常会有嘤嘤低泣萦绕耳边。大观园是什么?是贾府兴衰成败的缩影,是衰草寒烟,红尘落水的葬身之所,表面的繁华掩盖了内里的凄凉。我不喜欢园子,因为它的虚假,和封建礼教一样的虚伪。

那一群天真可爱的儿女们,他们虽然住在大观园中,住在有明艳的阳光,有清澈的小溪,有青翠的竹林,有笙歌短箫,清风送苏的地方,可封建礼教却无孔不入,无处不到。他们也一样受到种种束缚和羁绊。他们的衣食住行,晨昏定省等等还是有一定的准则。他们依然要参加祭祀活动,要参加王公贵族之间的酒席交往,等级制度依然分明。主子是主子,丫鬟是丫鬟。他们感到自由了么?没有。否则,黛玉何以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感慨?大观园充其量只能是贾府悲剧的一个分支罢了。我渴望大观园中只存在真善美。人世间的偏狭、自私、阴谋、尔虞我诈、功名利禄、得失荣枯、悲欢离合不在大观园中演绎,它只是一个园子,一个供人消遣的园子,如何能承受得起这样沉重的繁琐?

可见,大观园并非一个清凉地。我厌恶园子的理由得以充分展现。园子历来作为封建社会束缚人的工具而存在。有形,无形,让我们在心中也筑起来几道墙壁,阻隔外面的世界,构成一个只属于自己心灵的园地。不管它杂草丛生或是茂密葳蕤,都和别人没有关联。是否有点“老死不相往来”之态呢?

相关文章关键词

《园子》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