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客家人祭祀先祖的习俗
导读主坟所燃放的鞭炮头数要比后土燃放的头数要更多一些,随着烟飞灰灭,先祖的形象,艰苦创业的精神,亦融进了晚辈的记忆里。
清明前夕,我返回故乡合浦县公馆镇南山村,参与祭祀先祖的活动。公馆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据史载,客家人在此地居住的历史,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五个朝代。
祭祀地点在与公馆相邻的白沙镇老虎角(地名)上午九时,当工作准备就绪,准时从祖祠出发,当领队一声令下,四个八、九岁的孩童,像听到了出征的号令,争先恐后地杠起分别书写着“尖”、“刺”、“云”、“端”四个大字的三角旗子,疾步键走,紧随其后的是两位各杠着一面大铜锣的青年鸣锣开道,继而是杠着猪、羊、等供品的青壮年,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年长的老人七十多岁,最小的孩童只两岁多,五、六十人的参祭队伍,宛如一条长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翻越种植着速生桉树林的小山坡,展现在眼前的是数千亩,呈灰白色的沙土地,不少地里已拱出一行行翠绿色的花生苗。沿着狭小的田埂,穿越几块地,便到达先祖的坟地。先祖的主坟在前面,主坟后面一个小土包称为后土。祭祀时先祭拜后土,左前方置放一只羊,右边置放一条猪,均是宰杀好了的,其余供品置放在正前方。当祭品摆放完毕,点燃香烛,祭拜仪式开始,孙辈们按年龄顺序站立在坟前,其后是重孙辈。祭拜时,由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随着主持人的指令,行三跪九叩之礼。主持人每说到一样供品,事先站立在坟前的两名男子,要举手示意指点供品,随后是点燃冥币、衣服、鞋帽、拐杖等祭品,燃尽后,燃放一挂鞭炮。完毕,继续在先祖的主坟举行与祭拜后土一样的仪式,但多了一项内容,在三跪九叩的同时,祭祠朗颂人亦在坟前朗颂,大意是歌颂祖先的功德,创业艰辛的丰功伟绩,祈求先祖护佑晚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兴旺发达,健康长寿,还要将晚辈的人员名单续一宣读,颂词的内容都是事先抄录在几页红纸上的,宣读完毕后,将其与冥币等供品一起燃烧。主坟所燃放的鞭炮头数要比后土燃放的头数要更多一些,随着烟飞灰灭,先祖的形象,艰苦创业的精神,亦融进了晚辈的记忆里。
客家人在祭祀先祖时,依然保留了配备旗帜,铜锣的仪仗队,供品中依然保留着猪、羊、鸡、等三牲,供品中除水果、饭、菜肴、酒之外,还增加了茶水、汤水、一小碟盐巴。其用意无非是让先祖在阴曹地府中,依然享受着人世间一样的生活,而且有滋有味。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祭祖的许多繁琐的习俗已被简化或舍弃了,但客家人依然传承着客家人缅怀先祖的古老而悠久的习俗,年年岁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