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照进人生
自中学时代,我就开始爱上了文学。除了故乡之外,东莞是我呆的时间最长的城市,我已先后在这里打工、生活了整整十五年,我身上的血液,早已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融为一体,东莞,已是我生命中的第二故乡。近几年来,东莞文化热浪滚滚,风生水起,其中文化周末大讲坛办得如火如荼,社会影响力很大,主办方先后请来了余华、贾平凹、苏童、叶兆言等嘉宾做客大讲坛,让东莞本土的文化名人、平民草根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同场亲听大作家们的教诲,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心路历程。这一举措,是东莞文化平台的盛事,更是一件尊重文学、激进人生的乐事。由于各种原因,我先后错过了余华、贾平凹、苏童、叶兆言的精彩演讲,没能亲眼目睹一下文学大师们的风采,零距离地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的力量,实属遗憾。
在工作之余,我也坚持业余写作,我常常陷入一种困惑:一个题材,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当写了一万余字之后,就会陷入一种瓶颈,再也写不下去了!许多作品,都是这样有头无尾,半途而废。我想,除了外在的条件限制之外(因为白天都要上班,就算晚上写得再顺手,也不可能通宵夜战,而只要一停笔,头一天的灵感经过一天的工作之后,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了),生活的积累和人生的阅历也是阻碍继续写作的拦路虎。另外,我想知道的是,他们这些大文豪平时的写作,是每一篇一挥而就,还是几篇同时写稿,齐头并进?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是否也存在“写不下去”的情况?
二零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在东莞市民广场西正厅,我有幸参加了文化周末大讲坛第三十四讲,主讲嘉宾: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当代文学四大天王之一、著名作家莫言。
下午三点整,西正厅座无虚席。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莫言老师和主持嘉宾谢有顺老师入场就坐。谢有顺老师首先发言。他简单地介绍了莫言老师之后,提问请莫言老师谈谈对东莞这座城市的印象。莫言老师说,他先后共三次来东莞,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加起来不超过十天。但这次参观了可园,觉得很有江南园林的特色,便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草草草堂;下联是:可可可园。接着,莫老师切入正题:
☆首先说这次演讲的题目,“文学照进人生”,文学为何能照进人生呢?因为它是一种光,可以照亮人的生活,许多英雄或名人,从小就是看了文学名著,受到启发,从而奋发图强,成就了一番事业的;而我本人,八一年开始写作时,的确受到过马尔克斯的影响,而马尔克斯之所以能写出不朽的名著《百年孤独》,也是受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百年孤独》是用欧美作家的文学手法与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魔幻的表现形式和亲历细节的写实手法,唤醒人们对童年时代的记忆。拉美文学的显著特征是政治性非常强,作家可以从政,可以参加总统竞选。但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处理上,并没有让政治压倒文学,而是通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体人物形象,来反映政治,它既不为政党唱赞歌,也不为政党唱挽歌。
☆从1985年之后,我就开始千方百计逃离马尔克斯,但在写作中又会不自觉地向他靠拢,因此,我与马尔克斯痛苦地斗争了二十年。当中国的文学界、评论界把“中国的马尔克斯”这顶帽子加在我的头上的时候,我又重新细读了一遍《百年孤独》,因为以前的阅读,是随意性的,翻到哪章就从哪一章读起。在我读完以后,觉得任何名著,也难免存在败笔,《百年孤独》的最后两章,是完全可以不要的。读这本书,对比中国绝大部分作家的写作模式,我从中受到的启发是——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把文学变成政治的工具,完全为政治服务;另一种是反向现象,用文学来批判政治。正确的写法是,用文学来关注或反映政治,政治只是小说中的大环境,要用作品中的“那一个”政治人物来反映某些政治现象,只是提出问题,并不下结论。
☆三十年来,我一直走的是三条路线:一是“把好人当作坏人写”。人的性格有着多重性,并不只是像黑与白、好与坏那么简单。不能把正面人物绝对美化。好的人物、先进人物的身上,也有阴暗面,也有七情六欲,比如我在《红高粱》中,就写土匪抗战,在当时,还说我立场有问题呢。其实,国民党抗战、土匪抗战、妓女抗战,都是成立的。每个人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的环境所制约,比如说某某一开始是想参加八路军,可是走在半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成了国民党的大官,但他同样会抗日,从这一点上说,他就是一个好人;
二是“把坏人当作好人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好人与坏人是难以真正分清的,真正的历史是在民间,历史的真实性是在老百姓的记忆里。比如说一家有两兄弟都参了军,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当二人在为父母尽孝时所流出的眼泪,所表现出来的痛苦,是一样的;如果你的笔下把坏人写成是没眼泪或冷血,那就是不真实的,是不会被读者接受的;同样的道理,在贪官身上,也有善良的人性;在好官身上,也有某种劣根性,如果好的人性占了上风,他就是好人。只有如实地表现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排除狭隘阶级立场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全人类的杰作,才能受到不分国别的世界读者的喜爱。
三是“把自己当罪人写”。随着写作时间的延长,作家应把眼睛“从内向外看”改为“从外向内看”。这就要求作家首先要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先是推已度人,然后才能具备描写别人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人在回忆过去时,总是多讲“得意”的事,对那些“不愉快”甚至“不光彩”的事却闭口不谈,妙巧地遮掩过去。因此,作家要敢于多想自己尴尬的事、阴暗的事,从内至外,换位思考,才会产生宽容的心态、慈悲的精神,对待别人的错误才不会求全责备。通常,我们对弱者的悲悯容易做到,而对恶人也这样就很难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这样的作品太少,我们看到的,几乎全是“脸谱化”的坏人。在有这种意识的觉醒之后,例如,我在小说《檀香刑》中写的“刽子手”,他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我用的是历史剧的表现手法。其实,纯粹的历史剧是不存在的,作家总是借历史人物之口,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或弊端表现出来。
……(由于记录速度的问题,笔者可能漏掉了许多精彩的内容,等读到其他文友的文章后再另行补充。)
一个多小时的演讲过程中,全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莫言老师从理论的高度,又通过不断的举例,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明白“文学照进人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听后真的是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接下来,谢有顺老师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赞扬了莫言老师的文学立场和文学态度,特别提到了莫老师的写作路线“把好人当坏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这种写作心态,在当今中国作家中,是非常难得的。他接着举例《桃花扇》与《红楼梦》,他说《桃》是用传统的方式,表现的是民族、人伦与朝代的更替,这种主人公身上的悲剧,是个别人造成的;而《红》里面写的全是好人,没有坏人,但最后林黛玉的死,她的悲剧,不是哪个人造成的,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面对一个年轻生命的凋谢,是无能无力的;那么,继续活着的人,就会有一种反思和悔悟的过程,就会对封建制度产生根本的动摇。所以这样的作品,才是最伟大和不朽的。莫言老师提出的写作观点,与《红》是殊途同归的。另外,莫老师介绍了自己三十年来的写作经历,尤其是他与马尔克斯作斗争二十年的经历,全靠自己的辛勤努力,终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也具非凡的影响力。这种写作经历和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部小小的文学史。
最后一个环节是台上台下互动,由听众提问,莫言老师当场解答。
☆问:莫言老师,您当初写作的动机是什么?现在的写作动机又是什么?
答:当初的写作动机是想餐餐吃上饺子,过上好生活。现在的写作动机是,尽管写了三十年,但仍然觉得还有好多话没有讲出来,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也会咬牙、愤懑甚至怒发冲冠,因此,我还有话要说;另外,我要不断挑战自己,看看能不能在跳高的标杆上再提高几公分。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时人生的阅历也是有限的,所以有时虽然我已尽了力,依然达不到最佳的效果,读者在读后评论说还是维持以前的水平。我认为,作家不能躺在过去的光环里,不能只追求作品的数量,应该要求更高一些,更精一些,既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读者!
☆问:初学写作者模仿是不是必要的?
答:是必要的。首先要广泛的阅读,然后找到自己写作的突破口,学习别人处理题材的方法,学习名家笔下真实的细节描写。模仿一个人是模仿,模仿十个人就是创造!
☆问:写小说到底要不要注重讲故事?
答:小说中讲故事是天经地义的。没有故事,小说该如何去表现?皮之不存,毛将焉伏?有很淡故事的作品,没有完全没有故事的作品!文学这东西,要的就是讲故事的天才,既然你具有这方面的天才,何不发挥你的特长?至于有些评论家把小说中“故事的强与弱”作为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本身是有失偏颇的,更是没有道理的。
☆问:对于在校学生,怎样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的?
☆答:读书要读经典!不是经典的东西,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战争与和平》我读了三遍,每一回读的感受都不一样。当你第一遍没看懂的地方,第二遍看明白了,开始拍案叫绝,并知道作家为什么要这么写时,你就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问:我是中文系毕业的,在课堂上,一节课能学一本文学史,可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大千世界,要站在一种什么样的角度去写想要描写的生活?
☆答:作家不能站在“平视”的角度,对人生的“生、死、情、性”的描写,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帝的角度,好比站在树上观看底下的蚂蚁与虫搏斗,要居高临下,将感情控制得特别好,既不夸大偏袒一方,也不轻视削弱另一方,要让读者不会受到刺激。这样,世界的广阔性就出来了。具体写的时候,别人用过的“小小的技巧”要尽量避开掉,只把高超的东西学了,别人是发现不了的!
☆问:谈谈您对打工文学的看法?
答:近年来,网络写作的普及,打工文学的兴起,是一种很好的文学现象,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由于打工作家对打工群体的近距离关注,写作时往往只会注重两点:一是打工者与用工者的矛盾;二是打工群体生活的困难和现状。这样一来,就没有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写作,所以近年来暂时还没有出现杰出的打工作品。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出现出色的打工诗人和杰出的打工作家的!
☆问:当出现因生活经历的雷同,造成作品题材或表现手法的雷同时,该如何处理?
答: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所有要坚持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要被他人所左右,只要你认为是正确的,你就要坚持。我认为,在文学创作中,你不要在乎你正在写的作品是否与别人雷同,如果故事雷同,你可以走不同语言特色的道路,在语言上下功夫,那么,既使相同的题材,你有独特的语言表现,也会另人刮目相看的。在八十年代,写知青题材的作品很多,可是阿成就以他别开生面的语言,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而取得了成功!
下午五点整,本次讲座落下了帷幕,取得了圆满成功。台下的听从争相上台,请莫言老师签名,并与之合影。(我也得到了莫言老师的亲笔签名,心里非常开心!)在我眼里,和莫言老师虽是初次接触,但莫言老师为人谦逊低调,平易近人,满足了众多粉丝的心愿。走出文化广场西正厅的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莫言老师说声“谢谢”,对谢有顺老师说声“谢谢”,两位老师辛苦了!也对东莞文化周末的所有工作人员(尤其是我的老乡、文友朱爱民老师)说声“谢谢”!文化周末,让周末过得有文化,此言非虚也!下次欣逢文学盛会,我还会再来!
(柳伟初稿草于2011-6-26日凌晨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