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梦圆自来水

梦圆自来水

2013-10-22 12:57 作者:葛海林 阅读量:24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的故乡在县城东南的锁簧镇陈家庄村,那是一个地表裸露,缺少植被,冬季多风,水源短缺的地方。穿行在村南的季节河留下的是一路消长干涸的哀叹;湮灭在岁月风雨中的位于村东的龙天庙就是先辈们乞雨祭祀的历史见证;至今仍然清泉丁冬的位于村东的战天洞便是不屈的村民与干旱饥渴的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用他们的坚韧骨骼和坚强意志写就了煌煌水梦,他们或哀婉或壮阔或激越或低回的盼水求水用水的乐章,就象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顽强的白杨一样傲然挺立在时光的风尘。

我出生于1970年,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村子仅有几口水井,那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聚宝盆。可是就是这有限的几口水井,如果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也只能汇集到少量的地下水,因此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水井旁排成一字长龙汲水是十分熟悉的风景。父亲和乡亲们为了能从井里打上水来,只能将平时的大桶换成小桶,甚至在最奇缺的时候只能拿饭盒一点一点地吊水,这样吊上来的水已经不是什么水了,简直就是黄黄的泥汤。为了全家人能喝上水做成饭,即使用上半天时间,父亲脸上依然充满笑容。

八十年代,村里有了自来水,村民们再也不用到水井去打水了,他们为此欢呼雀跃。但只是在村中央设立了供水站,也只有两个水龙头,全村人不管住得多远,只能到这里担水。因此排队担水又成了这个时期的日常景观。那时父亲正干生产队长,一天到头带着社员忙,担水的重任便落在母亲肩上。我家住在村子北的高坡上,夏天虽然出一身热汗,母亲还能挺得住。要是到了冬天,供水站前往往会积上一层厚厚的冰,母亲几次连桶带人滑倒在冰上让我们全家十分担忧。为此我和哥哥就坚持不让母亲再担水,父母看我们也渐渐长大,才允许我们开始挑水。

这样用水的历史只到我和哥哥到外边工作才有了转变,1993年由于哥哥太原警校毕业后分配到阳泉工作,我也到县报社工作。父母亲也年逾五十,再到供水站担水已经力不从心,那时候村里不少人家都开始修水窖,我们家也便投资买回水泥红砖河沙请工匠修起了水窖。这样夏季蓄些房顶院落的积水,便可满足一年家里的吃水。

1996年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接通自来水,我家也实现了多年来的使用自来水的梦想。有了自来水,父母亲笑逐言开,再也不用辛苦肩挑了,我和哥哥也不用发愁老人们的吃水老大难问题,可以安心工作。有了自来水,村民们纷纷修起浴室,安装上太阳能热水器,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社会。

2002年孩子要上幼儿园,我搬到城沟煤运公司宿舍居住,那里多年不通自来水,用水基本上靠从外边车拉肩挑。有水窖的住户还好些,可以拉写水灌到水窖。我借住的朋友的院子没有水窖,我只好买回大桶子从外边拉回水来储存。尽管水由于储存时间长,远远没有自来水新鲜好用,但也无可奈何。2003年经过与周边村子和自来水公司协调,我们那一片居民才使用上自来水。

而今我住在县城东升花园的楼房里,享受着现代生活带来的快乐时,总会想起那一段段乡村生活的苦涩和艰辛,总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自来水人,是他们的奉献才使成千上万的城乡人民过上用水不愁的舒适生活,是他们一直坚守在供水的前沿,才圆了如今全县人民幸福惬意和谐的用水梦。

作者简介

葛海林,笔名飙柯、海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平定县作协主席,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加拿大《北美枫》《散文世界》《中国散文家》《散文诗世界》《中国国土资源报》《山西日报》《三晋都市报》《太原日报》等文学报刊百余万字。出版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多部,多次荣获全国省市文学奖项。

相关文章关键词

《梦圆自来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