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研现状之一见
2010年4月25日晚,看了中央台主持人马东和著名教授梁晓声先生关于现当代中国文化的“无为”和“小富即安”的思想状况,很受触动。不禁联想到现实中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很有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时的《彷徨》,继而《呐喊》。近十年来的新课程改革,由于实施和贯彻的不透,有的“穿新鞋走老路”,有的连“新鞋”也不会“穿”,赤脚走在泥泞的路上,一不小心,滑了一大坡。
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的薄弱,教育教学全是教师凭着感觉走。爱学习的,寻求点新的支撑;爱学习又有思想的,能步入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进程中;然而,大多数则是就自己读书那阵子学的那点陈芝麻烂谷子,在向学生“兜售”。说句难听的话:举步维艰!呜呼!痛我教育,到了21世纪的今天,怎么就如此这般了呢?
我是一名从教近30年的老教师了,耳闻目睹了近30年来教育所走的历程,经历了近30年来教育教学的变革,感想颇多。
一、农村学校教研现状
1、一本教材加一本教案
在农村学校,多数教师都依赖于教案。学期一开始,学校发下备课本来,老师们就加班加点的几天就把教案抄好了(课备完了)。检查么,我备了课了,提前备的。让你检查的无话可说。你指出他(她)的不是么,他(她)还会说:名师教案都这么备的,你算老几呀。这一风气的形成自然就降低了教研的质量。
2、一窝蜂的模仿秀
要是有什么教研活动,或者是谁到外面学习了一种教学方法,大家就会依样画葫芦的、一窝蜂的模仿。不加选择、不加自我,一个模式。一所学校你去听课,都这洋,让你哭笑不得。对于初学者,模仿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教师而言,你应该有自我啊。你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你的班级学生怎样?怎么就不置入自己的思想和结合自己的班级状况呢?说白了,这模仿就是完成任务而已。
3、任务化无指导更不说打造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制约,一般都是上面布置什么任务,下面就完成这方面的资料完事。领导只布置,不说指导,参与都难。当然就不用说打造了。不得不使我有想起《校本研修面对面》的作者陈大伟先生的精辟概括:萝卜炖萝卜。由于领导头脑中没什么东西,有的甚至连话都表达不清楚,他(她)怎么参与?他(她)怎么打造?就跟《皇帝的新装》的张好古差不多:行!很好!教师间么,会的,不说理由,你模仿去。有的干脆就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你说,这教研还有点味道么?我到小学已经7年了,学校也承担了“语文发展与创新”的课题,作为旁观者(我没上语文),我时常哑然失笑。几年下来,领导就连课题中开展的几项活动都说不清楚(不信可以来问)。更不要说让他(她)去执教或探讨了。“微型讲座”是什么?“片段教学”设置的作用?“板书设计”的原则?“说课”的方法?“评课”的切入?怎么有效的设置多媒体教学?等等。用我的话说:狗耍猴!
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走过场课堂渗透新理念几乎空白
新课程改革已经近10年。可是,10年来,有多少人在学习新课程理念?谁又真正的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际中去了呢?我曾经在一县城学校听过一次课。私下问学生:你们的《品德与生活》平时上没上?学生回答:没上,上语文数学了。可见,县城如此,农村可想而知。
…………
新课程改革是向“应试教育”的告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而不研则浅”。面对农村学校如此尴尬的境地,你的想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