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导读]我们说散文有文眼,这是行话。其实我以为这就是说文字的精髓所在,那么折射出的是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来。未到情深处,不见好文字。诗歌是最能说明这一点的。
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让我走进你的心里”的题目有些暧昧,好奇地私下犯嘀咕:这是要走进谁的心里呢?
女儿周末回来就一直把自己关在屋里,茶饭不思,敲门唤了几遍,依然没有起身的意思。眼看着饭菜都没有了声色,当妈的就有些不忍,推了门探询,方知在为一篇影评伤脑。专业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为一部片子写评语,可是在场面辉煌影像俱佳的氛围里却扑捉不到影片的核心,是事而非无从突破。
这不仅让我想起前段日子自己重新阅读《红楼梦》的感触来。《红》是部老字号经典的名著,博大精深内蕴隽厚。自古以来有多少人阅读和研究,虽然评述解读甚至续写都不少,却终是没有确定出她的真味来。觉得曹老先生似在与我们做迷藏,他只不过在写十二金钗,如文中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于是便有了那些女子一干人的生活琐碎,竟然也洋洋洒洒牵扯出四五百人的热热闹闹凄凄惨惨。如果,仅仅只是“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那么,此等所文也不会平白无辜地惹得芸芸众生出痴恋来。可是,究竟是一条什么线牵引着众人迷恋与她呢?我想说这就是人们的“寻根”心理在作祟。
一棵茎杆如擎天立柱,枝叶似绿云华盖的大树,人们在观赏之余定会不言而喻地去搜寻其何德何能如此抢眼?入手不同自然结论非然:以寻得茎杆而来的自是风雨如晦诗史卓卓,以寻的枝叶而去的满目华丽香袭伊人。那么究竟根在何处?心知肚明那不过深埋泥土之下看不见的东东又何需再累述。人家作者不是说了吗?几个女子而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终了还是看者自己拿主意!当然,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经得起推敲,越是勾住人的魂去寻得她的根来,可是越是去寻,就越是离她更远,全成了寻根人路上的脚印了。
“刨根问底,刨得稀烂”这好像是某个小品的一句台词。人们都有这样的心理和嗜好,对一些物事人境喜欢来个探究,喜欢问出个动机来。这里探究者自然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制定标准列出提纲来,然后一个个拿去印证被探究者的行为言语和文字作品。也许用不得DNA鉴定那般精确,只要一个擦边球合些缝隙就欣喜之得出结论,那便是被探寻者的动机了。殊不知,如此误导十有八九会差之千里。所以,很多书评影评都只是评者自语,不一定就是作品本身的内涵。于是,我很不赞成以自己的主观臆想去刨根问底。我更欣赏的是“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记得上学时,语文课上,老师如此这般教导我们学习课文,先生字词,后划分段落,最后找出中心思想来。当然,针对我们这些阅历浅薄的学子来说,如此三点式的逻辑来学习文字,为后来的阅读还真是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此单纯的以寻找中心思想的阅读方式显得呆板机械,失去了感官享受。
余秋雨先生说过阅读有三步:一是享受,二是细读,三是精读。这里首要的看来是享受了。那么如何理解?愚以为:该是以感性上的最大愉悦了。一篇篇文字看过去赏心悦目,读过来惊心动魄;一处处风景如临其境,一个个人物如见真形。但是这些感官上的所得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阅读者和写作者心灵共鸣的一种体现,是读者走进文字内心的反映。
我们说散文有文眼,这是行话。其实我以为这就是说文字的精髓所在,那么折射出的是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来。未到情深处,不见好文字。诗歌是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所以,每一篇文字,作者用了心去写了,读者就须得用了心去读,不然是见不得真味的。不过反过来说,读者即便用了心的接近作者,认知作品,也未必就能阅读出真味来。这不是作品的玄虚和高深,而是读者和作者不在一种理念心态上,说不定之间甚至还是反其道而为之,如此怎么能理解文字的真实意义呢?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事情,没有文字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历,是很难走进那些真正的作品里的,更谈不上如何与作者共鸣了。
所以说,大量地阅读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鉴赏能力,慢慢地会发现自己走进了作者心里,看到了他丰润的情感世界,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平凡与伟大,他的踌躇和希望……如此,便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作品的真意。然而,尽管我们不断丰满自己的阅历,一次次尝试捕捉经典著作的感受,也不过只是冰山一角罢了。于是“让我走进你的心里”便是我不断阅读,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动力所在。
我想我的女儿,应该知道她的影评该如何去写了。“记得心灵震颤的那一刻吗?抓住它,看看发现了什么?”。女儿若有所思,继而伏案忙她的事去了。而我知道床头柜上那本《莫泊桑文集》已经敞开胸怀等着我走进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