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有钱不一定能富,发展不一定满足――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有钱不一定能富,发展不一定满足――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2013-10-23 01:24 作者:张求全 阅读量:40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漫漫数千年中国历史,没有色彩,无非是黑白片,而且,一直是下着雨。当时的台湾,仍然是“威权”政治。但,作者却用这样的文字,大胆地指出并鞭挞着台湾乃至中国的政治,没有进步,隐晦的气候和属性的现实,也实属勇敢。

先谈谈余光中先生散文《听听那冷雨》写作的背景及我的感受。

据网上很有限的资料介绍,国民政府1949年退居台湾,用仅仅十年的战后重建,至1959年,岛上年人均收入,从100美元涨幅10倍达1000美元,岛上居民贫穷的自然属性,明显改变。至70年代,岛屿的外汇累积达到全球第四、成为全球第十四大的贸易国、亚洲四小龙之首。其经济属性日益强壮。台湾的崛起,是从大陆带走大量黄金,有启动了岛屿经济发展的原因,这是不争的事实。我的感觉,有钱也不一定就能致富。也有台湾当局汲取了战败的教训,通过调整一系列政策,把关注和发展民生放在首位。综合其发展的原因,应该是钱和政策以及国外的支持等等。但得到了民心的支持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民心促使了台湾经济的转变和腾飞。随着经济的富有,社会的发展,一个社会是否就能够得到民众的进一步欣赏和情绪上的满足呢?我觉得也不一定。要看它的政治属性。

下面,通过阅读分析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洞窥当时台湾民众的情绪,来证实我的感受。

按照余光中老先生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到台湾的时间推算,<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形成时间应该在70年代后。

文中提示为证,“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70年代的台湾,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外交困境,但经济尚处在“十大建设”的规划发展中,将面临又是一轮的经济腾飞。这应该是值得歌功颂德的好事。但作者却反而以“冷雨”为题,寓情于冷,寓情于雨,表达出民众的情绪,和对时局的看法。

作者是这样开篇的“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寥寥几行字,似乎在叙述台湾的天气,实际上铺垫出“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作者不开心和潮湿的心情。那么,如何看待时局呢?

作者写道,“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漫漫数千年中国历史,没有色彩,无非是黑白片,而且,一直是下着雨。当时的台湾,仍然是“威权”政治。但,作者却用这样的文字,大胆地指出并鞭挞着台湾乃至中国的政治,没有进步,隐晦的气候和属性的现实,也实属勇敢。

出路在哪儿呢?作者自问自答,“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却又无法回答,“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最后还是拖出来自己所不能回答的尾巴。表现出迷茫和失望。

文中表现的迷茫和失望是在台湾经济腾飞时候写出来的。所以,令我不得不下出这样的结论:有钱不一定能富,发展不一定满足。

相关文章关键词

《有钱不一定能富,发展不一定满足――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