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前的黄昏
导读烤羊肉串的摊主在通红的炭火上,烤得羊肉串直冒青烟;油氽臭豆腐的摊主,把臭豆腐放在滚烫的油锅里,臭豆腐被油氽得又“臭”又香。
不远处的文庙,初建于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朝,重建于清朝时的“鸦片战争”后。几经修缮,所以能够保存至今。可谓历史已经悠久的了。
文庙内供奉的是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他的得意门生。因此,文庙又称“孔庙”;亦有“夫子庙”之称。
自从隋朝创立科举之先起,每到科举考试的日子,文庙是莘莘学子们的科考场所。因此,现存的文庙,也是了解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科举制度的实物教材。
如今各地现存的文庙,极大多数成了历史文物,供中外旅游者参观游览。
这里所说的文庙,人们如果要想入内去看一看,是要买门票的。我舍不得几个铜钿(沪语:钱)买门票,所以一直没有进入过。不过,当文庙的大门开着的时候,从大门外张望门内的建筑与广场上的雕像,也是有过的。需要说明的是,张望是不要付铜钿的。望见到的大殿估计是庙堂,而大殿前广场上的那尊雕像,估计就是孔子。
各地文庙的附近都是热闹的场所,特别是小商品、小吃店(摊)居多。江南地区最有名气的,要数南京的“夫子庙”。这里所说的文庙,虽然名气不如南京的“夫子庙”大,但它的附近也是热闹的。
黄昏前的文庙,大门已经紧闭,后墙上的小门还开着。参观游览的时间已过,小门大概是“只出不进”的,不久也将关闭。
小贩们趁着黄昏前的日光,在文庙的门前包括围墙外,迅速摆起了小摊。小摊各色各样,几乎包罗万象。有卖便宜书、便宜买碟片的;有卖便宜学习用品的,更多的要数各种烧烤和小吃。小贩的吆喝;烧烤和小吃的香气,几条马路外的地方都能听见和闻到。
文庙附近的中、小学,除了少数被“关夜学”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在黄昏前放学了。放了学的中、小学生,肚子已经饿得“呱呱叫”了,小吃摊成了他们放学后的首选。食品的卫生似乎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暂时填饱肚子。
小吃摊的摊主个个面带微笑,在喧闹声中忙碌着。铁板烧的摊主在炽热的铁板上,烧得带着触须的鱿鱼头吱吱响;烤羊肉串的摊主在通红的炭火上,烤得羊肉串直冒青烟;油氽臭豆腐的摊主,把臭豆腐放在滚烫的油锅里,臭豆腐被油氽得又“臭”又香。
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不停的投入到摊主,哪个马口铁制作的罐头内。与此同时,摊主用他那双黑里透红的手,把小吃递给学生们。几个女学生,一边吃着“羊肉串”,一边在议论,“今天的羊肉好像比昨天小了一点,不过味道还可以”。中、小学生成了这些摊主的衣食父母。
孔子是春秋(公元前约770年——约476年)末期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儒家是以孔子学说为中心的重要学派。春秋战国(战国:公元前约475——221年)时期,各种思想的思想家层出不穷,据说有数以百计之多,史称“诸子百家”,儒家是其中的一家。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巩固,原来的“诸子百家”,只有儒家可被继承发展,儒家成为了封建专制社会中的正统思想与文化。“废黜百家,独尊儒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虽然以后的儒(儒家)、释(佛教)、道(道教)并存,但是儒家的地位还是处于霸主。
文庙的建造来自官方,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一般为民间人士(信徒们)所建。
随着天空中最后一缕白光的消失,马路上的路灯已经点亮。文庙前的黄昏,也已悄悄的消失,喧闹声越来越小。晚上了,黑夜即将来临。
学生们陆续回家,摊主们在收拾他们的“吃饭家生”(沪语:谋生的工具),不久也将离去。残渣、废物被留了下来,满地都是。一个老太走过,一只脚恰好踏在一块残渣上,差点滑倒,她的嘴里嘟嚷道“真倒霉”。
喧闹声终于散去,学生们也都回了家,只剩下了卖便宜书和碟片的书摊。书摊的摊主,在路灯下苦苦地等待买客的到来。路上的行人估计是吃饱了晚饭,出来散步的居多。只要有人来到书摊前,摊主总是笑脸相迎。无奈的是,随便翻阅书的人居多,买书的人极少。即使买书,也要讨价还价。
此时,地球的另一面是新的一天来到,“孔子学院”的教室等待着学生的到来。
地球的另一面我没有去过,也不知“孔子学院”教授什么学问,我想,既然是以孔子命名的学院,那么,在学院内一定少不了教授儒家的学说。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过,如何有效地获得“知”,假如获得了“知”,那么,又如何去证实“知”的真实性,也许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0一0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