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吃“馅饼”入“陷阱”的思考

吃“馅饼”入“陷阱”的思考

2013-10-22 21:23 作者:禾乃 阅读量:31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 陷阱好入,但没有后悔药可救。不论是事先挖好的陷阱,还是渐至佳境后的水到渠成;不论是一步步步入深渊难以自持,还是一开始就狮子大张口,陷阱终究是陷阱,不过人们认识的早晚不同罢了。

时常听老人讲,过去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孩子惹事后,守着外人,不好脾气发作,于是先给孩子一块糖吃,孩子自然兴奋至极,可能暂时忘记了“作恶”的内容,欢欢喜喜地跟着大人回了家。一进家门,大人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照着孩子屁股就是几巴掌。这便是先给块糖、后送巴掌的“典故”。随着时间的递进,年龄的窜长,人们渐渐忘却了儿时的记忆,尤其是从政掌管一定权限后,再也没有把这当回事,而待到故伎重演,受了骗,上了当,这才不得不回想起这个似乎久远的“典故”。

我想说,这个典故,特别适用于我们党的反腐倡廉。人不是不成熟,判断问题的能力不是不警觉,为人处世的方法不是不娴熟,一些人却总是在贪污受贿、侵占国财等某些方面频频失足,大有“前腐后继”之势。昨天,公司组织看了一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片中的主角是一相当级别的省部级干部,原先也是家境贫穷的孩子。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后,唯利是图的商人、唯光就占的官人,沆瀣一气,侵占了不少国有资财为己有,结果是双双入狱,对对入瓮。起初,也是互为设防,互相提防;你吃我的蛋,我喝你的奶;你给我馅饼,我为你操劳,久而久之,演绎出了一幅幅现代版的“馅饼”闹剧。胡总书记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干部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看来,这样的提醒,已经不止一次,那为什么总是有人愿意拿政治生命做赌注呢?这时我想起了西方哲人的一句话,叫做,贪婪是一个祸水般的坏女人,他与侥幸结合生下犯罪的儿子后便飘然而去。“贪”得过“分”便是“贫”;“婪”得过“火”便是“焚”,实际上这是很浅显易懂的道理。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贫”后说,自己真蠢,收那么多钱干啥?某司法局长神经不正常的弟弟在看到哥哥伏法后,也说哥哥是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应该说,这些都是那“馅饼”惹的祸,都是由馅饼引发的“陷阱”呀。

馅饼好吃,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不管是盛情难却,还是心安理得;不管是“上供”的、特供的,还是“下送”的,相对于个人好恶来说,相对于个位职权来讲,都是“贿随权走”的结果。实际上,世上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更没有白吃的馅饼。

陷阱好入,但没有后悔药可救。不论是事先挖好的陷阱,还是渐至佳境后的水到渠成;不论是一步步步入深渊难以自持,还是一开始就狮子大张口,陷阱终究是陷阱,不过人们认识的早晚不同罢了,或者是看清真面目的悟性不同而已。事实证明,入了陷阱,就是进了雾霾之中,不辨方向,难以自拔,云山雾罩般,昏昏沉沉状,其结果是入了囹圄才反省,可一切都已悔之晚矣。

不吃馅饼,才不会入陷阱;吃自己的馅饼,就无所谓陷阱。现实中人,吃喝拉撒睡,少一样都不行。要吃上美味可口的馅饼,那就凭借自己的双手劳动而得,那就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悟性而得,来个自挣自吃。吃了别人的,一是要还情于人,二是要知情于人,如果是只想沾光,那进入陷阱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吃“馅饼”入“陷阱”的思考》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