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白塔映春秋
导读由此我也想到,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山头一个人,当其处在胜者或强者地位时,便会有颐指气使、以威势代表真理,这是常见的世像。但蒙古汗国在西藏归顺后,尊崇藏传佛教,萨班在凉州弘法.....
有一座建筑精美的白塔,我们便可称之为风景;试想一下,当显现在面前的是一百座白塔组成的塔林时,你会做何观感?我看到这景象时,是惊艳,更是被震撼了。
这片塔林就在古凉州城(今甘肃武威市)东南约20公里处的白塔寺,也叫百塔寺,藏人称为东部幻化寺。白塔寺始建于西夏时期,其初始名称已不可考。公元1247年,蒙古汗国西凉王阔端和西藏宗教领袖萨班在这里举行了关于西藏问题的会谈,1251年,在凉州讲经弘法的萨班圆寂,阔端王便在此寺建造了藏式喇嘛白塔,将萨班火化后的骨灰安置于塔内,白塔寺名想应是由此来。
公元1239年,元太宗窝阔台的次子、西路军统帅阔端兵驻凉州,为一统天下其麾下已攻入西藏。此时西藏尚在吐蕃政权瓦解后的分裂混乱中,处控制地位的是喇嘛教中的萨迦派,其首领萨班在西藏具有很高威望。藏人希望与蒙古大军谈判,蒙古军西征也需有巩固的后方,阔端便以一封恩威并施的诏书邀约萨班到凉州会面。萨班接受邀请以64岁高龄(按当时人的寿命比算,恐怕相当于现在的九十岁吧?),于1244年携两个年幼的侄子出发,一路传经医病,历时两年、行程三千多公里,于1246年抵达凉州时因劳顿成疾是被人抬进城的。1247年,阔端回蒙古选立大汗后回来,二人便举行了历史性的“凉州会谈”,商定了西藏归顺条件,至此,西藏结束了400来年的分裂,统一于元朝中央政权管辖之下,正式划入了中国版图,白塔寺便成为了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见证地。
白塔寺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据有关介绍,元朝最盛时为皇家寺院,院内占地约700亩,寺内外僧众逾万,繁华可比凉州,称为佛城。1927年甘肃古浪县发生的8级大地震中寺院被毁,2004年完成重建后,现占地277亩。
穿过应是蒙藏风格的门坊入寺,广场上鹅卵石砌就的放射状图案,表达了佛光普照之意。广场正面是正方形底座边长27米、高33.28米、分7层的主体白塔,据称封闭的塔内有一套大藏经和210万尊佛像。塔整体形状与其他地方所见相同,顶部是铜质鎏金空心小型佛塔,塔身整体是圆形,但各层又有方有圆、有凸有凹,给人的感觉是雄浑又玲珑、庄重而生动。主体圆塔两侧呈放射状分布着高5米、7米、9米、11米、19米五种高度但造型相同的群塔。蓝天白云下苍松翠柏掩映中,白塔更显圣洁庄重、肃穆幽静,至于其确数是否100座,我觉得已无关紧要,也无意去数了。
主体塔后有一院子,里面有存萨班灵骨的原白塔遗址,土心砖表结构的土塔矗立在方形的砖台上面,残高约5米。站在残塔前,看不到灵骨,但我似看到了一个灵魂:在双方力量悬殊、结果没有悬念的情况下,萨班不恤年迈之身远行,避免了生灵涂炭的战争,尽可能的维护了自己民族的利益,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他教民弘法、悬壶济世,被誉为“神医”,赢得了民众的尊崇。
由此我也想到,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山头一个人,当其处在胜者或强者地位时,便会有颐指气使、以威势代表真理,这是常见的世像。但蒙古汗国在西藏归顺后,尊崇藏传佛教,萨班在凉州弘法、其后他的侄子八思巴竟做了元朝的国师。我感佩蒙古族统治者的胸怀气度、其学习吸纳的意识和精神,由此也深信,他们能一统华夏、能开疆辟土,所依仗的肯定不仅仅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骑射之功。
塔林东南侧有“凉州会谈纪念馆”,会盟相关情况的介绍颇丰富,前国务委员李铁映曾题词“凉州会盟垂千古,祖国统一耀万世”,高度概括了会盟的意义。
走出白塔寺,我似感到,春秋之风悠悠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