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路
一个生命的诞生也就意味着开始踏上天堂之路,其实,谁都晓得这个道理,只是不曾留意或思考而已。
说实话,我是很少去关注或深层次的去思考它的,然而,几次去青海湖、九寨沟,途经大草原,面对静守在山头的天葬台,对于天堂,既便我早已知晓这是虚渺的世界,但仍不能不激起认识和探索的欲望。
天葬台一般设置在远离居地山头上。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藏人死后,请喇嘛念经超度,由专司天葬的“惹甲巴”将尸体搬到天葬台,再用斧剁碎,拌以酥油,耔粑面,撒喂飞禽。食尽则谓之“升天”,灵魂也便由此登上天堂之路。
伫立天葬台,我思忖很久,原来生命的躯体竟如此之轻,劳累一生,最终又容入大千世界,也许惟有灵魂尚存,在通往天堂之路上继续前行。
人都有一种归宿的依赖感,生着如此,死后也希望如此。于是,天堂便寄寓了人们太多的遐想,葬式便成为个民族送亡者踏上天堂之路的选择。《大唐西域记》卷二云:“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南史•扶南国传》则曰:“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掩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其实,由于民族的多样化,天堂之路并不止“三葬”、“四葬”。例如我们汉族,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伦理观念支配下,世代土葬;藏族的水葬、塔葬;维吾尔族的土棺葬;蒙古族的柜葬;白族的房草葬;高山族的裸葬、床下葬、坐葬;瑶族的树葬等。虽然形式多样,但每一种葬式都包含着亲人的祝愿与哀思,让他们在天堂之路快乐。
据国外某些专门研究濒临死者心理的机构分析了一些“死而复生”的案例,发现人在濒临死亡时的感觉尽管千奇百怪,但都有一种“幸福感”和“温暖舒适感”特殊情况除外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忌讳“死”的,包括我在内。如不然,怎会有“好死不如赖活”一说呢。
记得藏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还有一位哲人说;“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想想我们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呢?
还是敬畏生命吧!天堂之路虽是我们的必经的路,但把握现在,珍视生活,则是每一位生者当前的责任,惟有这样,我们才会在踏上天堂之路时,不曾留下太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