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水的传奇故事
导读说到饮水更让人担忧。由于工业高速发展,环境治理缓慢,江河湖泊严重污染,饮用水越来越困难。而团泊洼又是盐碱地,水质差,含氟超标。常喝盐碱水易患脚跟痛,只有处理后的地下水才能饮用。
一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一刻也离不开水。水又是一把双刃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使我的“命运”跌宕起伏,它使我的生活增添色彩。
我家住在江苏省苏北地区微山湖的西边,从小就和水打交道。解放前我的家乡十年九涝,经常发水,大水漫过我的家门,我用箩圈在家门口捕捉小鱼。
我爷爷曾告诉我,光绪年间黄河决口,涛涛黄水淹没了村庄。是“大柳树”救了我家祖先的生命,因此,爷爷视“黄水”如“猛兽”,把“大柳树”当作“神”来供奉。
解放初期,我觉得人民缺“粮”不缺“水”,年年兴修水利为的是排涝。年年担心上大水,不怕“洪水”怕“黄水”,黄河泛滥家乡遭殃。我在徐州上学时,见过徐州北郊的黄河故道,一片荒凉。一提起“黄水”人们就胆战心惊,毛骨悚然。
二
1954年我因“水”而“衔冤”。那时粮食统销任务落实到学校,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的口粮,也由不定量改为定量。粮食不够吃,就以莲藕代粮。食堂变着花样吃藕,炒、炖、煮,甚至玉米面掺藕蒸窝头。同学们都吃腻了藕,意见纷纷。“节约,节约”,一天到晚讲“节约粮食”,从没人提过节约用“水”。那时不知我的哪根神经出了毛病,或许以为我们国家粮不多,水是“取之不尽,有之不竭”的,用不着节约。所以,我用调侃的语气说:“水是氢二氧一,是工业原料,我们连水也节约好了!”这下子可惹了大祸。这句话被一位“积极分子”反映给团委,团委书记说:“这不是和国家唱反调吗?”他马上反映给校长,校长在全校大会上批评说:“这位学生学了知识,不好好为人民服务,却拿来讽刺我们党的政治!”他认定我有“思想问题”,撤消了我的班长职务,初中毕业时,把我的操行由甲等降为丙等。因为“水”使我蒙“冤”,使我没有考上高中,到乡村供销社当了一年售货员。从此,我意识到“水”的厉害,大有谈“水”色变之感。
三
1963年,暴雨成灾,津浦铁路天津段被洪水冲垮,火车不能通行,我被“水”困在徐州3天。后来政府免费把北京的学生绕道送到烟台,乘轮船去天津,再到北京。使本来只需要一天的路程折腾了一个星期,大家精疲力竭,叫苦不迭。回到北京后,听老师讲,那时学校北面的土城子全是水,和平里一带居民楼房进了水,门口筑上土堰,天天用脸盆向外泼水,这时我又一次尝到了“水”的厉害。
四
1977年,我再次尝到“水”的苦头。华北石油学校由河北霸县煎茶铺迁到天津团泊洼不久,天降大雨,水围团泊洼;放眼北望,独流减河汪洋一片,到处是水,到处是泥泞的土路,汽车进出困难,团泊洼几乎与外界隔绝。生活必需的面粉、鱼、肉、蔬菜,用小船沿独流减河运至北大堤,全校师生人抬肩扛搬到学校。有时候米面发霉,鱼、肉发臭。蔬菜奇缺,副食品仅有咸菜、辣椒和野菜,生活十分困苦。而团泊洼的老住户却说:“这点水算什么,1963年那才叫大水呢。为保天津在团泊洼泄洪,水漫到二楼,团泊洼居民‘战洪图’,几个月水才退去,一年后才恢复家园”。时至今日,人们还能看见基地办公大楼上刻有水深的标记。这时,我又进一步体会到“水火无情”的滋味。
五
进入20世纪末,“水”又困扰着华北地区的百姓。一到夏季,“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里禾苗半枯焦”。农民盼雨望穿眼,视水如命是真实写照。就连我们这些书生,种了几畦菜地,也是天天盼雨。听到天气预报“明天有雨”,大家当作喜事,相互转告。天降大雨,欢喜雀跃,若不下雨,便唉声叹气,人们都体会到“水”的金贵。
说到饮水更让人担忧。由于工业高速发展,环境治理缓慢,江河湖泊严重污染,饮用水越来越困难。而团泊洼又是盐碱地,水质差,含氟超标。常喝盐碱水易患脚跟痛,只有处理后的地下水才能饮用。生活用水也由免费到收费,而且不断提高水价,以使人民意识到“水是经济的命脉,水是人的命根,节约用水刻不容缓”。现在不少地方广开水源,从雨水积存、海水淡化、废水处理上下功夫。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缺水的难题,国家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据说还与新加坡签订协议,在天津建设生化城,为解决环保和吃水探索一条新路。愿甘露之水永远造福于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