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与拒惑
导读人生在世,若能在立德上成就一番,即使江湖布衣、普通百姓;乃至身居陋室、市井小民;抑或颠沛坎坷、卑微莫名……其人必君子、必素洁、必廉耻、必俯仰无愧。
道德来源于本性的良知、学术的酿造,真理的薰陶。它赖于长期的艰苦的磨砺与净化。它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是描绘诱人的世界的彩笔;是构筑文明大厦的基石。没有它,人类就会冷漠,世界就会堕落;社会就会残酷。可见,道德是人生的主宰。
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古人将“立德”摆在“三立”之首,足见古人对立德的重视。德国歌德强调:“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那么,必须具备怎样的做人之道呢?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轲说得非常精辟而具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富贵不能淫”不就是指拒绝“色”的诱惑吗?“贫贱不能移”不就是指拒绝“利”的诱惑吗?“威武不能屈”不就是指拒绝“名”的诱惑吗?可见,人欲立德,必要拒惑。
人们常常溺死于水中,而很少葬身于火海。就是因为水给人以温柔的假象和妩媚的引诱。其实,世界上的“名”、“利”、“色”何尚不是更容易引人上钩的致人于灭顶之灾的祸水。人们往往不容易被真枪实弹的进攻所击毙,而往往更容易让颇具迷惑色彩而裹着糖衣的炮弹所俘虏。古今这样的事例可谓屡见不鲜。惑于“色”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惑于“利”有“金银财宝堆如山”的和坤;惑于“名”有“窃国篡权留笑柄”的袁世凯。还有刘青山、张子善、成克杰、胡长清等一个个走马灯式的塌台人物都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人生在世,若能在立德上成就一番,即使江湖布衣、普通百姓;乃至身居陋室、市井小民;抑或颠沛坎坷、卑微莫名……其人必君子、必素洁、必廉耻、必俯仰无愧。小则为一家、一里之表率,大之为民族社会之楷模。
立德卓然者如鹤立鸡群,往往不能被平庸之辈所赏识。孔子周游列国,孟子说梁惠王,皆以失败而告终,非其德之不崇,非其理之不立,非其言之不当,而是他们的德操不为鼠虫之辈所容纳。然而,并不因珍珠不受母鸡的欢迎而失去价值,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他们思想的光辉永不磨灭而愈显璀灿夺目。
明末清初的学者傅山云:“以好色之情好德;以修名之法修身;以畏神之觉畏人;以救灾之勇救世。”这是对士大夫而言。但谁能说这“四以”珍言对当今的世态人心不是一副抗诱律已的仙丹呢?又谁能说这“四以”箴言对人民公仆不是一贴拒腐守廉的妙药呢?又谁能说这“四以”名言对贪官污吏不是一剂正身疗心的良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