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与做人
导读一个人要做到“暗处不欺隐”,就必须坚持道德修养的高品位,剔除贪欲和杂念。孟子讲“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矣”。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内心有了不好的念头,即使很隐蔽,很微弱,也不可能不显露出来,因此有道德的人在独身场合的所作所为更必须持别谨慎。“慎独”是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学者经常提倡和应用的一种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行为能够不失之检点,甚至做点儿好事,并不很难。难的是在独身自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丝毫不改变自己的操守,默默地做着好事,而不做任何坏事,
这才算是有了高度自觉的修养境界。
一日翻阅《茶根谭》,其中有“暗处不欺隐”之说,仔细品味,其味无穷。联系现实来看,这一教人向善的警句,至今仍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一般说来,人生总有许多“暗处”,比如,因公单独出差,八小时以处单独活动,独自赋闲在家等等,对于这些“暗处”能不能做到“不欺隐”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好的考验。可如今有些人,不是“暗处不欺隐”,而是“暗处”做坏事。时下流行的“暗箱操作”一词,就是明证。
古今“慎独”的范例很多。古代有个杨震四次升迁,由荆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杨震去东莱就任,途经昌邑县,他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正在昌邑县当县官,王密夜深无人时去叩见恩师,从怀中掏出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友,我是很了解您的,可您怎么这样不了解我呢?”王密说:“夜深了,没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王密无地自容,羞愧地溜走了。正如欧阳修所说:“处身者,不为外物所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明”。
一个人要做到“暗处不欺隐”,就必须坚持道德修养的高品位,剔除贪欲和杂念。孟子讲“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矣”。大意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应该有严格的要求,都要使自己的行为沌洁高尚。罗瑞卿任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长时,一次去车站接客人,由于时间,随行人员没来得及买站台票,便向检票员亮明公安部的身份,让罗瑞卿进了站。回来的路上,罗瑞卿得知此事,立即责成工作人员去办理了补票手续。封建士大夫尚能拒腐守廉,老一辈革命家更是讲究慎独;当今那些贪污受贿,跑官卖官之辈相比之下岂不汗颜?
见贤思齐。在明处或暗处,小处与大处,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之处,我们都必须严守灵魂之岗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