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菊
导读这种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悠然生活,就是他全部人生的意义之所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与天地对话,也把自己的生命打扮的冷艳而灿烂,如那支摇曳在山野里的菊花。
在中国古代的美文里,让人记住的大都是那些托物言志的语句。《诗经》,诘屈聱牙的数百篇,能惹人忆起的也就那么几句。因为这几句最让人感动,你无论读过多少遍,再见面的时候,依然是满心的欢喜。美丽的文字,渲染着一种意境,也诉说了一个人的心情况味。正如《诗经》里那一句最为著名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表达给我们的信息一样,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不断寻求美好的生活理想,也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生命认知。
莲花是佛家的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本是借颂连而赞佛之作。他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成为隐者的象征始于何时,我们也许无可考证,他又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陶渊明的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被世人广为传诵且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话语,而陶公笔下的那种生活理想和生命自由也为我们所倾心和仰慕。陶渊明的菊,已然代表了一种生存态度,成为我们尘世生活可能的选择。
不妨,让我们再来回望一下陶渊明为我们描摹的那迷人的生活图景: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让陶渊明成名的一句。在此我们没有看到陶公官场的失意与狼狈,而是和诗人一起悠然间看见了南山,也看见了南山的悠然。
其二,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其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其四,云无心以出柚,鸟倦飞而知还。
其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是些美轮美奂的文字,又是多么令人垂涎的人生享受。无怪乎陶渊明虽两次为官,然总不愿自浊于当世,最终怡然归隐,以躬耕为乐,只一心享用这自然的悠然和人生的悠闲。也许,对于陶公而言,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结局和永恒的安慰,在他心中,这种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悠然生活,就是他全部人生的意义之所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与天地对话,也把自己的生命打扮的冷艳而灿烂,如那支摇曳在山野里的菊花。
文如其人,陶公的诗文,不事张扬与雕饰,大都起于白描,朴朴素素,但却于淡然中见绮丽,如他笔下的菊。不以明艳示人,只有暗香浮动;只是一种生存姿态,而与寂寞和孤独无涉;不慕与世无争的虚荣,而是“性本爱丘山”,在美丽的自然里还生命以自然和美丽。
当然,陶渊明的日常生活也许不会像他描绘得那么悠然,山野间的躬耕生涯甚而是困顿艰难的。陶公的弃官不仕,是一种漠视和淡定,也是一种躲避与放弃。正如那个美丽的“桃花源”,也许本就出自他的想象,但它却让我们如此的喜欢和向往。那又分明是一种召唤,引领着我们去看那夹岸的桃花和鲜美的芳草,去听那涓涓的流泉,也让我们寻找自己心灵的桃源胜地,把生活过得如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