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若玉
导读玉,当然不是中国的特产,可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喜爱她。在中国,玉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远古时期,玉就被用作了礼器,“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
黄金有价玉无价。如果说黄金是身份和价值的象征,那么,千百年来我们对于玉的怜爱,则是由于赋予给了玉更多的人性的关心。黄金是辉煌的,但却透着阵阵冰冷;玉是朴素的,却让人感到温润而柔软的美丽。
玉,当然不是中国的特产,可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喜爱她。在中国,玉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远古时期,玉就被用作了礼器,“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玉,早已成为天地人之间的使者。
东汉许慎《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何为美?心有所仪即是美。玉的人格化大约始于西周,《诗经》多见以玉喻人的记载: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又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当时琢玉的工艺,也是说君子的修养及其交往应该象玉一样。而最早赋予玉以道德的当是孔子。他曾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并且依据儒家伦理标准论玉"十德"。当其时,佩玉之俗蔚然成风,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在孔子的言论里,曾无数次提到“君子”一词。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君子是孔子做人的方向和标准,是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体现者。
君子比德于玉。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洁身如玉”,都是我们以玉作比,道出了我们内心的喜爱。我们对这一块小小的石头寄托了太多的意义、灵韵以及感情,对于玉的喜爱,已远远超出了其价值本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沉静温软而且润泽,高贵绚烂而且朴素。一块古玉在握,真的可以沁人心脾,不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