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漫话读书

漫话读书

2013-10-23 13:57 作者:孙厚举 阅读量:28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数学家华罗庚说:读书要学会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也就是说,读书时记笔记、写心得,加批语,书越读越厚;然后必须加以整理归纳,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理出几条加以熟记,这样书就越读越薄。

读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读书也能涵养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培根说:“书是人类灵魂的精髓”,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马克思说:“读书是净化人类精神境界的唯一途径。”

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类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缺乏的民族。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11月15日决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能带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拓宽生命的疆域。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是铸造心灵的工具,是启迪智慧的钥匙。

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史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百态;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忘情,灵魂升华。所以书籍对我们来说是须叟不可离的东西。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呢?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书到用时方知少”,所以平时多读书大有裨益。

朱熹主张“熟读精思”,细嚼慢咽;有人还说什么“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却是一种美妙的读书方法,但是需要有大量时间。也有人喜欢快速阅读,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调侃贾宝玉“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会一目十行了。”快速阅读,博览群书,乐在其中。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不少人对这句话有误解,认为读书不宜读懂。其实陶渊明的本意并非真的要求读书不必读懂,而是不要咬文嚼字,对于难懂的地方不防先放过去,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就会懂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待来日再解决了。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读懂问题更全面,故亮比三人略胜一筹。

朱熹的“熟读精思”,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并非三人的读书风格,而是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其实读书没有一定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书籍和需要采取不同的读法。

有人主张许多相当甜食类的书,读来“不求甚解”即可;许多相当主食类的书,读来“观其大略”也未尝不可;若读相当于美食类的书,那就必须“熟读精思”了。倘若需要“熟读精思”的书你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去读,那是糟蹋;那些“不求甚解”的书,你用“熟读精思”法去读,也是浪费。

如今书店里、图书馆里、网络上的书籍浩如烟海,而且书的更换速度令人咋舌。要选择一本好书,就用得上“不求甚解”,先随便翻阅一下,从封面、作者、前言、目录等对本书“观其大略”,然后选一章节再“熟读精思”几分钟,就能决定这本书的取舍。

古今大家的读书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书有十诀:一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二勤,业精于勤,荒于嬉;三恒,锲而不舍;四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五问,不耻下问;六记,多写笔记;七习,温故而知新;八专,专心致志,专一博广;九思,多加思考,学会运用;十创,触类旁通,敢创新路。

数学家华罗庚说:读书要学会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也就是说,读书时记笔记、写心得,加批语,书越读越厚;然后必须加以整理归纳,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理出几条加以熟记,这样书就越读越薄。

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得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主张读活书不要死书,要知入知出,体会书中的精神和实质,而不是死背一些字句,千万不要为读书而读书。

说到底,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必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书籍,做到“不唯书”;要用分析的方法,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相关文章关键词

《漫话读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