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傲气与傲骨

傲气与傲骨

2013-10-21 18:49 作者:许明亮 阅读量:28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对西洋画技,他也既不盲目崇尚,也不一概排斥,而是“可采者融之”。由于他有这种博采众长的胸襟,能熔古今中外之精华于一炉,因而使自己的绘画水平进入炉火纯青之境界,且自成一体。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是国画大师徐悲鸿品质,气节的概括写照,不失为做人的宝贵箴言。

“人不可有傲气”。这里的傲气,就是骄傲之气。这是人生一眼可怕的陷井,而且这个陷井还是自己亲手挖掘的,莎士比亚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被骄傲毁灭了自己”。高尔基则指出:“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灿烂夺目。”徐悲鸿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他绘画主张:“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重绝者继之,不

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对西洋画技,他也既不盲目崇尚,也不一概排斥,而是“可采者融之”。由于他有这种博采众长的胸襟,能熔古今中外之精华于一炉,因而使自己的绘画水平进入炉火纯青之境界,且自成一体。

“但不可无傲骨”。这里的傲骨指的就是一个人的骨气,立于天地间的根本。无傲骨也就是丧失了做人的根本,无傲骨,也就丧失做人的尊严。古人云:“大丈夫宁可玉碎,不可无全”。北齐的刘昼则说得更为形象: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曰;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民族英雄岳飞;“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是一身傲骨的大丈夫。徐悲鸿则可称“无傲气”而“有傲骨”的楷模。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七年,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不仅经济上结拮,而且政治上也受到歧视。曾有个洋学生向他挑战,中国人愚味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种污蔑深深地激怒了徐悲鸿,他气愤地说:“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从此,徐悲鸿怀一腔爱国激情,为中华民族争光而发愤学习。他经常到罗浮宫,凡尔赛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由于他勤奋苦读,攻立巴黎国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年,他的油画就受到了法国艺术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评,接着,在一次竞赛中,他获得第一名,一九二四年,他的油画“远闻”、《怅望》、《箫声》、《琴课》等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每次在国外举办画展,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当时国民党委员强行索画,外国资本家不惜高价收藏,徐悲鸿均严辞拒绝,他说:“我受社国养育,要把艺术奉还给祖国。”战乱中,他冒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保住了大批珍品,解放后都献给了人民,表现了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民族气节。”

徐悲鸿先生这种。“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高尚情操,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如何做人的启迪。

相关文章关键词

《傲气与傲骨》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