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医德高尚的良医难寻觅

医德高尚的良医难寻觅

2013-10-24 01:43 作者:孙厚举 阅读量:37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本文通过两例病人遇庸医的事,谴责了医生见利忘义,医德败坏的人,呼吁医德高尚的良医来治病救人。

如今老百姓求医治病,寻觅医德高尚的良医难啊!所以有学者著书立说《求医不如求己》;著名医学专家到处宣讲“健康的钥匙把握在你自己手中”;养生大师劝导人们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少生病,“治未病”。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一个医生的天职。晋代阳泉所著《物理论》中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也就是说,作为医生,要有仁爱之心,要有才有德,还要有淳厚、善良、清廉的本性。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绝不能作为光宗耀祖、赚钱养家的工具。你要光宗耀祖就去做大官,你要赚钱就去经商,唯独不要当医生。医生诊病下药,人命关天,非一般职业能比。作为医生,他的第一责任是体恤病患,第二责任、第三责任还是体恤病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白求恩就是医德高尚的良医,当医生就应该当白求恩这样的医生。中华民族历来不乏医德高尚的良医,古有扁鹊、华佗、孙思邈,今日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患者的好医生更多。不过,近年来,“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侵蚀着人们的肌体,医务工作者也深受其害。某些医生治病,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钱为本”。“医院大门朝钱开,有病无钱莫进来”是当前不少医院的真实写照。“看病贵”、“看病难”一直制约着百姓们的健康,虽经多年改革,至今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于是一些江湖骗子、冒牌医生乘虚而入,某些品行不端的医生也大捞其财,致使百姓叫苦不迭。

我村有一位“流浪汉”胡财,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从来没有学过医术,却能在外地行医10几年,而且还堂而皇之地在正规大医院开设“专家门诊”,主治糖尿病、胃癌、肝癌等疑难杂症,而且生意兴隆,病患满门。无独有偶,我们那里还有一位高中毕业生,他高考落榜,自谋职业。他认为当工人纪律严受约束,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挣不了多少钱,考虑再三,还是当医生好。他向本地中医、西医先生请教,又买了几本医学书籍,自学医术。他花钱买了几个行医执照,便在村里开了个“乡村诊所”。他开诊所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所以假药、过期药品应有尽有,只要不出人命,便万事大吉。他给人治病,时好时坏,很难痊愈。他用药有术,待把你的油水榨干才能把病治好。群众虽说恨他,却离不了他,要是有个头疼脑热,向他的诊所取点药,还比正规的医院方便、便宜,因此这样的“诊所”在农村、在边远地区仍有生存空间。

如此说来,有病去正规医院就诊就能让人放心?那得看你遇到什么样的医生。如遇到医德高尚的良医,算是你的“造化”,若遇到“庸医”或缺德医生,照样会遭罪。

我单位纪某,突患中风,经医院及时抢救脱离危险,一个月后生活能够自理。这时有位医生建议:要想身体恢复得快,可参加医院的康复运动治疗。纪某花了300多元,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一周后他的病情反而加重,以致昏迷不醒。这时医生说已无治疗价值,让接回家调养,半月后纪某死亡。家人后悔进行“康复运动”治疗,这能怨谁?

我单位还有一位韩女士,视力模糊,眼底出血。经某眼科医院用药及激光治疗2、3个月,花去近万元,眼底仍出血。这时眼科医院才想起询问患者是否血糖过高。韩女士患糖尿病已20多年,随即化验血糖,竟高达25。6mmol/L,医生立即让她住院治疗。韩女士在医院又是输液,又是注射胰岛素,折腾了1个多月,花去1万多元才出院,以后继续吃药、打胰岛素以控制血糖。韩女士再度去眼科医院治疗眼疾。医生说:“你的眼睛必须手术治疗,先清除眼底血污,然后再用药恢复视力。如治疗效果较好,再进行第2次手术。”韩女士听了医生的话,交了1万元押金,于是进行手术。押金用光了,医生却告诉韩女士:“你的眼睛不仅眼底出血,而且视网膜脱落,已不能治愈。”韩女士听了心如刀绞,她欲哭无泪,只叹息自己命苦。她花去3万余元,经2、3个医院治疗,竟落得左眼失明、右眼对面看不清人的面目。试问:韩女士第一次治疗眼疾,为什么没有考虑血糖高低?经眼科医生多次检查、治疗,为什么没有检查出视网膜脱落?为什么到了手术后,钱花光、眼失明才道出“视网膜脱落”,这究竟是谁之过?这种只管收钱,不管患者“死活”的医生,实在令患者望而生畏。有人说这是“医疗事故”,让韩女士“上诉”。上诉谈何容易!和医院打官司难呀!韩女士只好自认倒霉。

切莫乱投医,以防他人任意摆布。

相关文章关键词

《医德高尚的良医难寻觅》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