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印象
导读临走的前一天去了趟松花江,这个时候,松花江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几艘轮船牢牢地嵌入冰层之中,一些行人行走在冰面上,不会想到曾经江水拍岸的松花江会变成这样一副如此安静的模样。
哈尔滨,是08年冬天去的,去了两次,去过之后,一直对那个地方念念不忘。最近总是想起,脑海里也时常浮现自己在风雪中行走在哈尔滨街道上的场景。虽然在冬天的时候,各地也会有风,有雪,但感觉很是不一样。有时候在想,如果在哈尔滨工作、生活,也许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早晨,那儿的太阳似乎出现得特别早,一出门就看见阳光洒满半边街道。风呼呼地刮着,路边的一排排垂柳舞动着干枯的树枝,抽打着空气,在南方,特别是在河湖边,垂柳自然是常见的,在街道上见的比较少。带着帽子与口罩的大爷骑着自行车从身边经过,各个站台站着三三两两将衣服裹得紧紧的等候公交车的人。拿着地图的手,已经在风中冻得通红,地图似乎就要从手中滑落了,敢紧将地图胡乱折叠塞进兜里。
街边,有处做早餐的地方围满过早的人,新出笼的白白净净的大大的肉包子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吃着包子,然后再来一碗热乎乎的羊汤,在风中就这么喝起来吃起来,赶走满身的寒气。坐上公交车,透过玻璃窗,看着各类的建筑。车上的两个年轻女子因踩脚,怒视着对方就这样嚷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就差动手了,难道北方的女子都这么豪迈么?
哈尔滨的天黑得特别的早,不到四五点就黑了。晚上的哈尔滨显得特别的安静,或许是因为太冷,又或许是因为我所在的地方并不是繁华的商业区,街上的人不多。这么冷的天,是应该呆在有暖气的房子里的,在温暖的房间里穿件单衣都不会觉得冷,谁还闲着没事在冷风中行走啊。一位老奶奶,在风中,守着破旧着摊子卖着茶叶蛋,离她不远的的地方,一家小吃店亮着灯,一位戴着白色的帽子的新疆小伙子正在屋外烤着肉串。烤肉架冒起的青烟被风吹得四散,烤肉香和着烟火味在夜色中四处弥漫。在全国各地都能看见为生活打拼的他们,他们也挺人敬佩的。
来到哈尔滨自然是要去看看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充满欧式风情的中央大街了。教堂位于兆麟街和透笼街交接的地方。灰色的墙面,洋葱头式的硕大的穹顶,加上其它几个稍矮大小高度不一的帐篷顶,以及与其相连的房子,构成了教堂的主体。中午的时候,整个教堂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的庄严肃穆。从教堂内传出的钢琴声,回荡在广场的四周,触摸着人的灵魂。
中央大街的街道两侧遍布着各类造型独特的欧式建筑,还有各类售卖外国物品的店铺,吸引着游人的目光。看着从身边走的穿着长筒靴俄罗斯女子和金发小男孩,穿梭于充满异域风情的各色迷人的店铺间,行走在花岗岩铺成的街道上,恍惚前你会觉得空间错乱来到了异国他乡。精制的皮衣皮帽,廉价的伏特加,美丽小巧的装饰品,东北特产和一些野味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留恋忘返。
还记得半夜的那场雪。当时住在一个小旅馆的二楼,暖气开得大大的,半夜醒了,突然间就发现窗外已经披上了银装。昏黄的路灯将清冷的光投射在银色的雪上,灯光与雪光弥漫在一起分不清彼此,恍惚前觉得进入了一片童话的世界。一辆黑色的车从窗前慢慢地驶过,车胎压过雪面发出清脆的声响,接着窗外又进入长久的静谧,这时似乎能听见雪落在窗台的声音。
临走的前一天去了趟松花江,这个时候,松花江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几艘轮船牢牢地嵌入冰层之中,一些行人行走在冰面上,不会想到曾经江水拍岸的松花江会变成这样一副如此安静的模样。雪花依旧风舞着,衣服上已经落满不少雪,有几位大爷拿着大大的线轴,在风雪中放着风筝,这不由得让人很是诧异了,风筝不是应该在春天放的么?冰面的一处已经被人围了起来,在上面作业的人似乎要把它变成一处娱乐场所,是用于滑冰么?岸边有几棵低矮的松树,见到我过去,一只毛绒绒胖乎乎的麻雀使劲地往松树根处钻,傻傻的,就被我抓住了。我把它捧着手心,仔细地端详。它耷拉着脑袋,蜷缩着翅膀,显得很是惊恐与无助,似乎是被冻坏了,一双眼睛写满哀怨。把它放在雪地上,它蹦跳着好几步,才飞走。晚上和冯大侠的叔叔伯伯们一起吃饭,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火锅,屋外的风雪似乎更大了,但屋内依旧温暖。离开的时候,有些许遗憾,我想其中之一是没有见到哈尔滨的冰雕吧。
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东北已经去了几次。无论是哈尔滨还是沈阳,这些北方的城市总能带给我们这些在南方长大的人别样的感受。当南方秋风萧瑟草木枯黄时,北方已经一片严寒了。只是,那别样的风、别样的雪很是让人眷恋呢,哪天能够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