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理发史话

理发史话

2013-10-22 13:21 作者:孙厚举 阅读量:32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衣着打扮,对发型也更加讲究,于是理发事业兴旺发达,理发店、美容院在城乡遍地开花,理发员改称为理发师,现在则顺理成章地称为美容师了。

中国的理发历史渊远流长,笔者孤陋寡闻,不知理发始于何时,但据我推测当在青铜器后期。剪断头发必用锐器,新、旧石器时代绝不可能。我看文艺作品、历史读物,收看古装历史剧,古代男女皆留全发。待到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门弟子入教头等大事就是剃度。男子剃成光头为和尚,女子削发为尼,皆头皮剐得铮亮,这恐怕是最早的理发。那时理发比较简单,只须将头发剃净,以示区别僧人与俗人。

到了清朝,理发技术在满族大有进步。因为满族男子头前部剃光,后留全发且扎成粗大的辫子。直到吴三桂为爱妾陈圆圆,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使汉人沦为满清的臣民。满族皇帝欲使异族归顺,强迫汉人留满人发型,于是理发业蓬勃兴起。那时已有专门人从事理发,称剃头的叫“剃头匠”,或开店或挑着担子下乡专干剃头的营生。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沿街哟喝剃头,一头是铜盆和火炉,一头是凳子及剃头用具。俗语说“剃头担子一头热”,就是走街串巷理发的真实写照。据鲁迅先生文中讲,当时剃头担上还插着小旗,上书“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字样,可见剃头之重要。大约过了160多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一场废除满人发型的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发型成为区分革命、不革命甚至反革命的重要标志。人们纷纷剃光头或将发辫剪掉(头前仍是光头),只有遗老遗少在脑后仍留有短小的“猪尾巴”,就象浩然小说《艳阳天》中的马小辫子。后来,城市男士的发型越来越讲究,越来越漂亮,乡下人称为“东洋头”,可见当时的理发技术已相当进步。不过那时乡下中老年男人还是剃光头,小孩头前留个月牙或脑后留撮“八岁毛”,也有青年人学城里人的模样留“东洋头”,只是乡下没有理发推子,用剃头刀剃成的“东洋头”头顶圆圆的,周边齐刷刷并不美观。

旧社会剃头行当是“下九流”,被人看不起。我爷爷给我说过,剃头匠的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剃头匠死后不能入祖坟,所以,乡下人一般不愿从事剃头行业。解放后,我们家乡的安国集有一个理发店,理发开始收费。不过没有规定收费标准,而且不许讲价钱,顾客给多少是多少。有一次我去理发店理发,我不懂这规矩,理完之后我问理发员:“师傅,理一个头要多少钱?”遭到理发员的痛斥:“你说多少钱!”我丢下5分钱赶紧离开理发店,从此理发再不敢问价钱,每次理完发,留下5分或1角他不嫌少,你给他1元也不嫌多。过了1、2年,理发店才开始订出理发价目表。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爱美之心油然而生,尤其是青年学生,发型也开始讲究起来。那时年长者留背头和小平头的较少,大多数留分头,一边发多、一边发少,还美其名曰:“一边倒”,其意是倒向“苏联老大哥”。这时理发业蓬勃发展,城乡普遍建立了理发店,理发员的地位也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正式员工。是有名的“八大员”之一。那时的理发员多是男性,女性从事理发工作的尚属少数。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下,不少青年妇女冲破旧风俗,争当理发员,上海电影制片厂为此还摄制一部电影《女理发师》,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衣着打扮,对发型也更加讲究,于是理发事业兴旺发达,理发店、美容院在城乡遍地开花,理发员改称为理发师,现在则顺理成章地称为美容师了。这时的理发店今非昔比,店面宽敞漂亮,理发用具新颖,服务周到热情,就是那店名也起得非常新潮。倘若你去“理发店”准摸不着门,这名称“太老土”,早已更名为“美容美发院”、“美容美发厅”、“美容美发护肤中心”等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在艳丽的名称前往往还冠以“美神”、“美派”、“新潮”、“都市春天”等字样。有人嫌“厅”、“院”太俗,又改为“廊”,新近在偏僻的乡镇还出现了“国际美容美发护肤连锁店”,理发也与世界接轨了。

理发、美容、护肤合为一体,使中国传统美发的“青丝”也受到冲击,不少女士不爱“青丝”爱“彩丝”,黄发、金发、红发、绿发与黑发竞相晖映,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中国的理发美容事业蒸蒸日上,它成为中国重要的第三产业内容之一,跻身于世界美容美发之林。

理发业日新月异,理发事业的明天将会更加美丽。

相关文章关键词

《理发史话》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