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韩信之死

韩信之死

2013-10-24 02:53 作者:孙厚举 阅读量:35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秦末汉初,苏北是个英雄辈出的圣地,而张良、萧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汉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说:“我为什么能得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草,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绝顶聪明,我能够重用他们,所以我能够取得天下。”

现在江苏省沛县诚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的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之骄横,这才招致杀身大祸。

萧何在确立汉朝社稷,功不可灭,可是他在处理韩信问题上,则是功过参半,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希已破,告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项梁响应,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然不得重用,仅为“郎中”小官而已。韩信屡屡给项羽献策,从未被项羽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进驻汉中,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韩信归汉后仅为“连敖”,是个有职无权的小官。后韩信犯法被判斩首,同伙十三人皆被斩首,轮到韩信,他怒目仰视,恰遇滕公,韩信说:“汉王不欲统一天下乎?为何斩壮士也!”滕公奇其言,壮其貌,出面保释不斩。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任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时他便与萧何相识。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仍然得不到重用。

有一天夜晚,韩信仰望夜空明月,感叹自己不被重用,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心急如焚,没有告知汉王,便骑上一匹快马,乘着月色连夜追赶韩信,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韩信对汉王说:“有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汉王感其言,免其罪,最终还是把他降为淮阴侯,这是后话。

垓下之战,刘邦战胜项羽,得力于韩信。项羽死后,刘邦感到异姓王对汉朝是个巨大的威胁,他对韩信说:“韩爱卿为朕立下十大功劳,朕赐你特赦大权,见天、见地、见兵器三不死。”

接着,刘邦又说:“现在天下太平,应该息民,请韩爱卿交还帅印。”刘邦剥夺了韩信的元帅之权还嫌不够,又把他从齐地迁到楚地为王。此时张良对韩信说:“自古帝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韩公不要再贪图富贵了。”

不久,有人密告刘邦,说韩信私藏项羽爱将钟离昧,蓄意谋反。刘邦听从陈平之计将韩信逮捕。由于张良、夏侯婴等人的说情,韩信被释放,但贬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这时,吕后与兄妹及心腹郦食其密谋,谎称刘邦已诛灭陈希,命朝臣前来贺喜,她担心韩信不来,便让萧何请韩信上朝庆贺。萧何明知吕后心狠手辣,为了自保,也就春风满面地前来邀请韩信入朝庆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只身入宫。

韩信刚步入大殿。吕后厉声喝道:“来人,把反贼韩信拿下!”躲在门后的侍卫立即将韩信捆绑起来。

韩信问:“娘娘,臣犯何罪?”

吕后说:“狂徒韩信,竟与陈希合谋造反,今被人告发,你还有何话可说?”

萧何欲言,吕后未等他开口,立即下令将韩信推出宫外斩首。

韩信喝道:“且慢!我为陛下立下十大功劳,陛下赐我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谁敢杀我?”

吕后说:“将韩信推入殿旁钟室,门窗遮蔽,不见天,地上铺上地毯,不见地,不用兵器,用菜刀把他乱刀砍死。”

可怜一代雄杰死于非命。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其实,功过、是非、得失谁又能说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所造成的。

相关文章关键词

《韩信之死》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