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闲话称谓

闲话称谓

2013-10-24 02:50 作者:孙厚举 阅读量:26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诸如父亲、师傅、书记等。

中国自古以来对称谓非常讲究,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都有区别。具体说来,有直呼其名,有尊称,有雅称,还有贱称。在职场中,身份、辈分如同雷区,不可越雷池半步。在办公室里,除了直呼其名之外,也有很多风行的称呼。刚来乍到的人,见了先辈就喊“老”,见了女士喊“姐姐”,不知道官阶、不明辈分的,最保险的就喊“老师”。小小的办公室,却能折射出人的情绪亲疏、世态人情。

过去,在社会上,男人尊称“先生”,女人尊称“小姐”或“太太”,党内或革命者之间称“同志”。

解放后,人与人之间一般统称“同志”。去商店买东西,向人问路称同志,倍感亲切,往往会立即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人的称谓除了冠以职业外,职务上升到重要位置,见官必称官衔,否则官员不高兴。过去称人为先生、小姐,那是客气,如今称先生、小姐为尊称。过去说某某是资本家、地主,人们会另眼相看,谁都不愿理他,如今有钱人吃香,对富人称老板、大款,他会高兴得合不拢嘴。尤其是“星”们,更喜欢人家叫帝王、皇后,艺术家、教授,最不济也得称老师。称谓显示身份,如此一叫,身价倍增,光彩夺目。对于普通人的职业,如师傅、大师傅、清洁工、修鞋匠等职业,便显得黯然失色,倘若直呼其职业名称,这些人的心情会觉得低人一等。

最近读报,发现有人很会说话,他对不同职业的人变个称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值得诸君效仿。

据说有一位吴先生,他对食堂大师傅老李说:“在国外,像你这样的工作,知道叫什么吗?”

当了一辈子炊事员的老李,睁大眼睛,盯着他。

老吴说:“在国外,人家把你叫厨艺总监。”

老李听后,脸上顿时乐开了花。从此,吴先生每次到食堂打菜、买饭,不用排队,饭菜足够两个人吃的。

单位里的小章姑娘是电梯小姐,天天吵着要换工种。吴先生管她叫“垂直交通管理员”之后,她对工作变得非常安心,每次见到吴先生,笑得像花儿一样。

吴先生管传达室大伯叫做“全天候安全监理员”,管居委会大妈叫做“社区文明高级督察”,管邮递员叫做“信息传播工程师”,管公司门前小店铺的售货员叫做“商品流通中介人”,就是对后勤班的泥瓦工,他也设计了一个文雅的称呼“建筑物表面美学工作者”。

有个东北小伙子在单位门口开的修鞋铺,吴先生管他叫“皮具修理博士”,小伙子听了特高兴,后来吴先生的自行车轮胎破了,皮鞋裂开口子,都可以得到免费服务。

有一天,理发室的老张想印一张名片,请教吴先生,问他叫什么名称好。

吴先生脱口而出,说出三个雅号:高级发型设计师、专业形象设计师、人体CI造型师。没想到当老张把印好的名片交给老伴,她一看那头衔,满面红光,特意炒了几个小菜,对老张好生伺候。老张对吴先生说:“在这之前,老伴从来看不起我,说我是个剃头的。”

据吴先生说,给人带来快乐,并非是一件困难的事。人们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观察视角不同而造成的。只要稍稍换个角度,完全可以改变人的看法。比如说厕所,你可以管它叫粪坑,也可以叫茅房,还可以叫卫生间,又可以叫洗手间,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发明了一个新称呼,叫做“五谷轮回之所”。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可是给人带来的感受却有天壤之别。

因此,这位吴先生主张对各种职业称呼进行全方位的大变革。他建议把街头小杂货铺改成“自助超市”,把玩具店改为“搞笑专卖部”,把火葬场改为“灵魂沙龙”,把烧饼改成“中国汉堡包”,把豆浆改成“植物牛奶”,把大饼加油条变成“东方热狗”……

我相信,随着称谓的文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融洽,祖国大家庭更加欣欣向荣,和谐社会必将早日到来!

相关文章关键词

《闲话称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