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从“换届”看官场现形

从“换届”看官场现形

2013-10-22 20:47 作者:也夫 阅读量:19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一些地方到了“换届”之时,有的人终日惶惶、无心工作,一心只忙于跑官。有些是为了保位子,有些是为了换位子,有些是为了要位子,有些是为了抢位子,有些是为了升位子。

今年是我国的一个“换届之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进行新一轮换届。换届工作从今年1月开始,历时将近两年,涉及31个省区市、361个市、2811个县、34171个乡镇,波及到的干部总规模达到3千万。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和政协换届工作也将陆续展开。由于是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一朝君子一朝臣”,党政班子换届,牵涉到部门干部、企事业干部以及村干部的“大换血”,涉及大批干部的进退留转。这在我国官场上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因此,这对于那些精通权术、善于运作、投机钻营、谙熟为官之道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施展才能”的大好机遇。官场上的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不定错过这个机遇,就等于错过这一站就没有下一趟车了,如何抓住这个官场升迁的机遇,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公务员从科级起就身处政治场,要想往上升迁,不得不在做人做事上“费尽心思”,大肆宴请、大搞吃喝、贿赂代表、收买选民、突击提拔等等这些,不可能不在官场“现形”。

可以说,官场上的人事腐败是当今一切腐败的根源,说到底就是“权力腐败”。尽管中央明确提出“5个严禁、17个不准”的纪律要求,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但我们看到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恰恰出在这“5个严禁、17个不准”的范围。有的地方每到换届选举时都会出现“换届综合症”,也没有看见有几个人受到过这样那样的处分。

我国的各级地方党委班子换届,虽然没有西方大选那样表层上轰轰烈烈,但这是官场上的“政治”,在表象的背后却是更为激流涌动。选人既要民主,又要科学;既要票决制,又不能简单以票取人,“看票又不唯票”;用人权既要得到保证,又要有效监督。“辩证法”,这个马克思哲学中的经典术语,在换届问题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印证。由此而来的特殊性、保密性,使得换届的神秘面纱,在经济体制改革推进30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全部撩开。这就是我国的“换届政治学”。

在我国,地方和部门“一把手”往往是先任命再选举走过场,一次选举未通过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直至通过。或者来一个等额选举,按照上面规定的“圈圈”打钩,如果票数未过半再来,“强奸”民意已成了公开的秘密。因为推选不严,制度欠缺,换届往往出现“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甚至是暗箱操作或者“一言堂”。

“调整干部,看似简单,实际没有足够的能量,很难动它。”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一位教授表示,在官场,一个普通干部往往都可能与一定级别的领导有家族、乡籍、学籍、工作等特殊关系。蜘蛛网般的复杂关系,限制了任人唯贤的空间。正因为每个人都为了织好这张“蜘蛛网”,不惜代价拉关系、走门子、结帮派、搞贿赂。在我国的官场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你如果不搞“蜘蛛网”,“坐待升迁”,那是不可能的事,天下没有这样“免费的午餐”!

一些地方到了“换届”之时,有的人终日惶惶、无心工作,一心只忙于跑官。有些是为了保位子,有些是为了换位子,有些是为了要位子,有些是为了抢位子,有些是为了升位子。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可以说,官场上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通常表现出的就是“政治”与“经济”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买官卖官”现象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战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些人身上运用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章关键词

《从“换届”看官场现形》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