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可遇不可求――迟暮情缘(四)
编者按在现实生活中,能与一个人偶然相识而又铭记心中,又偶然同坐一辆车而又仅此一次,结果还成了对门邻居,这是巧合还是缘分?还有呢,20余年不相往来,迟暮之年结伴遛弯,成为“知己”,这能说不是情缘吗?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坐,千年修得共枕席。”意即能和某人同乘一条船,百年难遇;能和某人结为夫妻,千载难逢。在现实生活中,能与一个人偶然相识而又铭记心中,又偶然同坐一辆车而又仅此一次,结果还成了对门邻居,这是巧合还是缘分?还有呢,20余年不相往来,迟暮之年结伴遛弯,成为“知己”,这能说不是情缘吗?
33年前,申在荒凉偏僻的清溪洼第一眼看到秀,就觉得眼熟,心里一动。那年她22岁,青春靓丽,一头青丝在脑后飘逸,犹如绿草丛中开放的一株鲜花,令人触目。不知为什么,秀突然消失,但她那秀美的身影令申过目不忘。
有一年五一,申带领学生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在大轿车里意外的又见到秀。只见她偎依在一位男士身旁,是恋人还是情侣?申不得而知。两年后,申和秀成了对门邻居,那位大轿车里的男士,正是秀的丈夫,真是不可思议。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话一点不假。
申和秀成了家对门邻居之后,申才知秀是校卫生所的医生,她丈夫是学校汽车司机。刚从平房搬进楼房时,他们虽住对门,却很少来往,成天大门紧闭,各忙各的事。大概是两代人思想上有代沟吧,见面没话说。有时见面笑笑,或点点头,有时擦肩而过,行同路人。
有一天申正在房间看书,忽听敲门声,起身开门,见是对门的邻居。申忙问:“有什么事?”他说:“我炖鱼没有葱、姜了,您家有吗?”申从厨房拿了两根葱,一块姜给他,他说了声“谢谢”就走了。年青夫妇过日子没有经验,有时家里缺什么就到申家来问有没有,只要申家有就给他们。春节时夫妻俩回父母家团聚,秀把房门钥匙交给申说:“申老师,您给我照看一下家,麻烦您啦!”得到秀的信任,申心里乐开了花。接过钥匙,申连声说:“不麻烦,不麻烦”。秀家里没人,为了防止小偷光顾,申每天都往秀家院里瞧上一申。以后秀和丈夫每次回家,或叫申给她看家,或把贵重物品放入申家,我从来不嫌麻烦。
通过一来二往,彼此相互了解了,两家的关系逐渐密切。申的老伴在楼后小院种菜,瓜菜年年丰收,他老伴常把瓜菜送给秀家尝尝鲜。秀也想在小院种菜,申老太就耐心地教她。
清溪洼的夏天多雨潮湿,蚊子成群。每到晚上,蚊子蜂涌楼道,吓得住户不敢开门。秀经常洒水清扫楼道,喷药灭蚊,所以他们楼道门口干净,蚊虫稀少,晚上各家都能睡个安稳觉。
申患高血压久治不愈,每次到卫生所量血压,只要申的精神稍有紧张血压就升高。为此他闺女买了台血压计,让申在家里测量血压。由于申不会用,血压计长期躺在抽屉里睡大觉。秀知道后,主动上门为申量血压,并调整用药,使申的血压依靠药物能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因此,申对秀非常感激。秀忙说:“申老师,您不必客气,远亲不如近邻,您就把我当闺女看好了。”还别说,有时他们夫妻回家时间长了,申和他老伴心里还真好像缺点什么似的。
申初学写作时,有篇文稿急待发送。申求助于秀的丈夫,他满口答应。其实他刚会打字,也没发过电子文稿。他一边向人请教,一边练习打字、发文,忙活了一天,才把申的电子文稿发送出去。
邻里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主要靠相互体谅和理解来解决。有了矛盾,要坦诚相见,把事情说开也就没事了。如秀家装修房子,为了不影响申休息,他们尽量在中午和晚上停工。如有急活要干,也事先和申家打声招呼,使申有个思想准备。申老太整地种菜,也尽量不干扰人家。
话是开心的钥匙,平时相互串门,聊聊天,沟通思想,达到彼此了解,相处自然融洽。昔日孟母择邻而居,今有佳邻使生活增辉。
2008年,申的文稿《相邻一家亲》在中国石油报《金秋周刊》上发表之后,申和秀的关系更加亲密,正如《金秋周刊》上我的另一篇文章《邻居处成一‘家’人》,令编辑感动。
有一天晚饭后,秀约申外出散步,申欣然同意。有美女陪伴遛弯,申心里当然高兴。他俩漫步在校园的马路上,有说有笑,旁若无人,引来不少好奇的眼光。有人纳闷,这么漂亮的女人怎么陪着一个老者遛弯,好新鲜。于是有人见了说:“秀,你怎么和他遛弯?”秀随口答道:“我们是对门邻居。”有人还用怪怪的眼光望着他俩,而且一步一回头,申真有点尴尬。秀说;“别管它,走我们的路,让他们去说去。”于是,申也就释然了。
从此以后,每天晚饭后,秀准时约申遛弯。有一次秀对申说:“咱俩一块遛弯,要在过去,领导一定会说是作风问题。那时某某和某某某常在这儿散步,就有人说三道四。可是,现在人的思想观念变了,男女一块单独遛弯,也就无所谓了。”申和秀遛弯,他觉得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他们天上人间,古今中外,新闻旧闻,家长里短,畅所欲言,无所不谈,不知不觉1个小时过去了,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秀有烦恼事,愿和申讲,申有啥心事,也愿向秀倾诉,说出心里事,心情舒畅。如果几天不见秀,着实心里想她,见面就想说说知心话。这时申发现,自己遛弯一旦离开秀,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每到晚饭后,一听敲门声,申就知秀来约他遛弯,申立即随行。
由于申和秀经常结伴遛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倘若申一人遛弯,人们到觉得奇怪了,一定有人会问:“怎么你一人遛弯?”或问:“你的伴呐?”或问:“秀干啥去啦?”申只好如实回答:“她有事”、“她回家啦”……不然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呢。
申和秀一起遛弯,不仅有思想上的交流,而且秀还教申如何养生,怎样生活,吃饭穿衣都不能马虎,秀常说,人到老年,尤其像申这样的知识分子,更应注意衣着打扮。秀邀申去她家参观,看她如何布置房间,怎样保持室内整洁。申听了,看了,受益匪浅,改掉了不少坏毛病。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有个对门好邻居,真是申的福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