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无法再拾起
导读人在中年,有幸再在母校的幽静的小路上漫步,此际,秋风正起,落叶在眼前缤纷,一种失落从心底泛起;有泪,却如铁,硬硬的梗在心里,无法坠落。
一直以来,我就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的爱好是有生俱有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在我记事起,就知道我家和村子里别的家庭一样,都是穷得连一张纸都没有。我们的成长主要是从大人的艰难和贫穷中体验,乡村老师的说教只是提醒我们不要做那些不着边的黄梁梦,能把肚子填饱就是最美梦了。
那时,精神与物质一样贫瘠的农村,一条诺大的村庄几乎没有什么书刊,只有农庄大队部里,才有一些报纸、刊物之类的。对于刚刚认字的我来说,已是难得的至宝了,我一有空就跑到大队部去看这些自己也不懂的报纸、刊物,而且一看就入迷,常要家人去叫我,直至现在,我还想不起那些报刊是说什么的,也什么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看那些自己也不知道是说什么的报刊。
读中学后,也许长大了,对社会,对人生种种朦胧的感受,虽然自己说不什么来,但喜欢把这些苦涩的感受写下来,当时并没有感到什么好处,只是爱好甚至是一种逃避而已。后来渐渐地我感到自己下笔很流畅,也能海阔天空地想象,特别是语文老师布置写作文时,很多同学都感到吃力、讨厌时,我却很从容。
记得在初中时,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不能上学,我知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躺在病床上,我坚持默背单词,并用手指在床上写划着,在自己生病期间,坚持学习,硬是保持自己的英语课程进度。当语文老师布置一篇《当我遇到困难时》的命题作文,我就触类傍通地把自己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用心写出来。后来,老师把我这篇作文作为这次作业的范文,并在全班同学上宣读,当时我却感觉很窘,满脸通红,不敢正眼看人,就象刚被揭开头盖的新娘一样,喜滋滋的,却又别扭得无地自容。
我一直坚持这样,有空就看书,有感触就写下来,我的写作水平也在日积月累中进步了许多。在高中时,语文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有关中秋的作文,在这篇《中秋赏月》的文章里,我从家乡的风俗写起,再描写月升、月落情景,并极细腻地写出自己内心感受。
文章被老师评改后,再发回到我手上时,我看到老师给我写了这样的评语:文章布局谋篇很有特点,而且描写也很细致,但做人要诚实。当时也没有在意什么,只当成完成一个作业而已。中学毕业后,我无意中翻看到这篇作文时,再读老师的评语时,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自己猜想,也许老师以为我所写的作文是抄袭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想象也丰富了许多,也惭惭喜欢那些能任人天马行空地想象的诗歌词赋,也从中感受诗歌词赋的美,不知不觉地我开始学习写诗了。
惭惭地,我发现诗歌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过去,每逢国庆节、五一节等节日里,学校就要以班为单位创办墙报,自然老师就布置学生上交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之类的作文,再用毛笔写好,编辑得图文并茂的贴在墙上,整个学校内的墙壁几乎都被贴得花花绿绿的,蔚为好看。
学生们课余看墙报,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因为,能被编辑上墙报的文章、图画的作品都是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我就是十分喜欢看墙报,看墙报里,从中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
在高二,我有一首题《秋天拾来的诗》的诗歌,被老师编辑上墙报了,当我看到许多同学在课前课后看墙报时,一种淡淡的满足弥漫我的身心。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自己已到了不惑之年,不再是为文章而脸红的学生了,却不得不为生计而操劳。
人在中年,有幸再在母校的幽静的小路上漫步,此际,秋风正起,落叶在眼前缤纷,一种失落从心底泛起;有泪,却如铁,硬硬的梗在心里,无法坠落。
凉凉的秋风在身边缠绕,似乎是在让我挽留些什么,我忍不住用双手去抱,可惜几翻努力,最后两手还是空空的,望着渐远的落日,在秋风中,我独自惘然。
夕阳中,我钝钝地弯下腰,拾起一片落叶,也拾起一片无奈和失落,却无法拾起那曾经的情感,无法拾起曾让自己怦然心动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