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没落”与小品的“危机”
导读郭冬临饰演的小品是“夫妻不信任”,他们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手机相互说谎骗人,而且个个是’弱智”,骗人手法并不高明,且千篇一律:”上厕所了!”只要有人步行或驱车前往......
自知人微言轻,故题目有点吓人,以引起某些人士注目。
中国的说唱艺术,源远流长,到了近代,则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像山东快书、天津快板以及快板书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尤其是相声,更是风靡全国。相声泰斗侯宝林、马三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许多传统相声名段,百听不厌,至今仍受广大群众欢迎。相声大师马季的过早谢世,令国人扼腕痛惜;侯耀文英年早逝,又使相声界失去一位顶梁柱,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虽说相声界人才辈出,不乏后起之秀,怎奈经不起众多电视艺术节目的冲击,尤其是短小精悍、集相声戏剧于一体的小品乘虚而入,将相声一步步挤出曲艺舞台,致使春节文艺晚会相声节目越来越少,不少著名相声演员改演小品、电视剧,或作电视广告。有远见的相声名家使出浑身解数力图重震相声当年雄风,却力不从心,于是经常在电视上制作搞笑节目,“春晚”的相声节目越来越少,而且佳作更是少得可怜。不少相声名人已销声匿迹,人们只能在流金岁月中听到相声名家的名段了。
相声的不景气给小品提供了发展空间。一个个小品靠“春晚”走红,而“春晚”又靠小品增色,于是小品很快红遍大江南北,而且几乎在曲艺舞台上取代相声。电视小品《卖大米》、《超生游击队》、《相亲》等使人们尝到小品的乐趣,于是乎赵本山、黄宏、巩汉林、郭达、蔡明以及评剧演员赵丽蓉都成为国人皆知的著名小品演员。
电视小品在“春晚’上频频亮相,热闹非凡,红红火火十几年,赵本山等小品演员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明星,追星族源源不断,不知有多少人天天盼,夜夜盼,能在“春晚”上看见他们的精彩表演。可是,再好的大餐也有吃腻的时候,常看大师的小品表演,至今已觉不新鲜。尤其是几位老面孔小品演员,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幽默逗乐,包括肢体语言耳熟能详,而他们又很少有什么突破,所以观众大有下降的趋势,只能靠以往“春晚”的电视小品取悦群众。电视小品在“春晚”一枝独秀的局面快要维持不下去了,今年的春节文艺晚会上的几个小品就是明证。
冯巩的小品故事并不新鲜,是人们听腻了的“好人难当”。本来是学雷锋救人,别人却死不相信,他自己也说不清,一会儿说“救人”,一会儿又说“撞人”,幸亏老人清醒才还他一个清白。倘若老人一直昏迷不醒,他就是有一千张嘴也说不清,必定被告上法庭。试问这样的结局谁还敢当好人?这样的小品让人看了还能笑得出来吗?
郭冬临饰演的小品是“夫妻不信任”,他们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手机相互说谎骗人,而且个个是’弱智”,骗人手法并不高明,且千篇一律:”上厕所了!”只要有人步行或驱车前往,或者干脆过十几分钟再拨通手机,谎言就会被戳穿。这样的小品翻来覆去说着同样一件事,其内容之贫乏由此可见一斑。
黄宏、巩汉林通过黄妻整容活灵活现地在舞台上演了一场“闹剧”。
蔡明、郭达演的小品《家有毕业生》,二人为儿子的工作煞费苦心,上演了一出自欺欺人的赔本生意,还自取其乐,不知看了以后,乐从何来?
吊足胃口,期望值最高的赵本山终于出场了,虽然台上一片笑声,在我看来还是以往的模样。不过这次的小品《捐助》,属主旋律,意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看完节目,深感有点牵强附会。钱紧本来去取钱,偶遇现场给贫困生上大学捐款,他深受感动,本想捐款3000元,刷卡时多了个“0”,而他浑然不知,还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谁知记者跟踪报道,钱紧方知因误操作捐款三万元,他后悔莫及;亲家的一万五千元娶老伴的钱也被捐出,顿时心急如焚,逼着钱紧退回自己的那份钱;钱紧碍于面子不愿说明;受助人感激不尽,大有以身相许之意,致使钱紧骑虎难下,于是闹出一系列笑话。待真相大明后,小品嘎然结束。赵本山的小品虽然在演播现场引起阵阵掌声和笑声,据笔者愚见也没有重大突破,与以往的小品相比到显得有些拘谨。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小品演员到了该清醒的时候了,切忌不要走相声的老路,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