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咽喉――雷峰垭隧道
编者按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雷峰垭隧道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开工的艰难、通车时间、建设意义,描绘了雷峰垭隧道通车后给祖国山河增添的壮丽图景。
雷峰垭隧道是209国道上的一条重要公路隧道。
我们乘车从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路两旁的树和山齐刷刷地抛在身后。不多时,车从平展地带渐渐缓坡而行,峰回路转绕着行。随着山势越来越高,车子就盘旋在海拔800多米的雷峰垭山上了。左侧山脊雾霭蒙蒙,幽谷叠翠;右侧悬崖边修筑着整齐划一的防护墩;东流的汉江河、大片的田园村落笼罩在烟雾弥漫的晨曦里。雷峰垭山自古以地理位置险要、路窄弯多、坡度大,出入车辆多,加之浓雾、暴雨、冰雪天数居多,因此事故常发,断道频繁。它一直是入出此地的一道咽喉难关。
老雷峰垭隧道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当时设计标准低,安全设施不到位,通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通行需要。每当车在50多度仰角的半坡上盘旋时,从车窗向外看,只感觉车的前半部分仍在公路上,车屁股倒象悬在半空中,落差大得令人晕眩。且洞里无照明、无通风设施,排水系统差,车辆、行人在隧道里犹如进了“宇宙黑洞”,倍感恐惧,安全性极差。而出了隧道,道路又呈现出长长的滑坡段,一直向下弯曲、延伸……险象环生的雷峰垭隧道两头都是陡坡急弯。
为了改变这种制约交通的瓶颈状况,雷峰垭隧道于2008年五月开工,经过两年的紧张建设,于2010年五月正始通车。全长1136米,宽9米,高5米,总投资3746万元。
而今,雷峰垭山依然高耸,但自从新隧洞贯通,隧道口两端1208米长的接线路段也进行了加宽、整修。路基边坡四季绿草如茵,拱卫着黑油油的柏油路;两侧山体的挡土墙、护坡图框已被草丛覆盖;路树排列齐整,犹如一排身着绿军装飒爽英姿的执勤士兵。
长长的隧道里,车如流星,你追我赶,灯光明亮,空气沁人心脾,完全没有视觉疲劳感。在这与外界不通的地心里,路桥建设技术员们完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克了建隧期间的技术难关与实际艰辛,由于地质结构比较复杂,既要克服地质断层、涌水、岩爆等复杂难题,又要兼顾地下通风、火灾、错车台、侧壁墙体、监控等方面工程施工各项质量关。虽只是一分零几秒的车程,但这条降高后隧道的新建,在湖北省国省干线公路隧道的建设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件辉煌的业绩,一座闪光的里程碑。铲掉了郧县的交通“瓶颈”,缩短了行车里程,改善了公路的通行环境,提高了公路通行质量,消除了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接通了三省经济圈的交通纽带。
因为穿山越岭修路,打隧道最为艰苦,为了使“天堑”变“通途”,我们公路建设者付出了太多的青春,甚至于宝贵的生命。面对这样一条海拔高、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怎不让人对建设者们肃然起敬呢?
209国道雷峰垭段,先后从六十年代海拔700多米的砂石路,到八十年代海拔660米的雷峰垭老隧道,再降至现在海拔610米的新隧道,这是郧县公路建设里程中“三大步”式的跨越。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几代公路建设者的艰辛付出,换来了公路运输畅通便捷的安全环境。为郧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质、更加完善、更加和谐的交通环境。
站在顺畅的垭子口,蓦然惊见,那条凹凸不平、蜿蜒崎岖的砂石老路静静的、落寞的从半坡一路向下滑滚、碾转……暗思忖,当年行人、车辆是在这悬崖峭壁间的窄路一路盘行时,是多么无奈与憎恶?这绝壁险峰曾扼杀了多少鲜活而韶华的生命?有多少车坠人亡的瞬间惨剧在这里被定格?这条废弃的砂石路,其实是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留下的印迹。
极目远眺,几户人家疏散的傍依山坳而建,红墙黑瓦的村舍掩隐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修竹里,缓坡梯田重重叠叠,新耕的黄土地印着五线谱的纹理。身后的险峰绝崖间红叶绿柏。四周静谧,视野开阔,秀峰山岚如黛色。好一幅山乡诗韵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