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孔子印象

孔子印象

2013-10-24 06:42 作者:孙厚举 阅读量:27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所有的中国著名文人中,我知道最早的是孔子,我们家乡的人叫他“孔圣人”,但他给我的印象并不佳。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和苏轼。一提起孔子,我立刻想到“孔孟之道”,想到约束人民、麻?人民的封建思想,避之惟恐不及,更不敢看他的名著《论语》。只是到了高中,我从《语文》课本中读了几则《论语》,才知道刻苦好学,治学有方,“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人,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后感慨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由与?”这时我对孔子有所了解,但总认为他是封建礼教的化身,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他的思想保守、复旧不可学。当我读了点鲁迅先生的著作,知道“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礼教,打倒“孔家店”,这时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开始下降了。

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我进一步了解到孔子思想的要害是复古。“克己复礼”就是“恢复周礼”开倒车,所谓“仁治”是对统治阶级设想的治国之道,“中庸之道”是希望百姓当顺民。孔子生于春秋末年,社会动荡,天下大乱,人心思变,希望统一。可是孔子逆潮流而动,所以他的学说不被当权者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帮儒生借古讽今,制造思想混乱,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这是孔子最倒霉的时候。后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择通晓儒家思想的人做官,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的社会地位才逐步提高,成为人人尊敬的“圣人”。但孔子只是权贵们的圣人,普通百姓则敬而远之。

鲁迅先生是《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孔子活着的时候,吃尽苦头,为权臣轻蔑,为村野嘲弄,甚至为暴民包围,饿扁肚子,虽有弟子三千,中用的却只有七十二人,然而真正可以相信的只有子路一人。孔子死后,统治阶级采取各种手段抬高孔子,把他的思想作为愚昧人民、巩固统治的工具。而权势们或想做权势者抬高孔子,吹捧孔子,读《四书》、《五经》,做《八股》,都是把它当作“敲门砖”,考试及第便都忘却。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10年,孔子的地位并不高,孔子的书出的也不多,宣传孔孟思想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人们似乎忘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圣人,文革中重新提起孔子则是作为反面人物加以批判。对于孔子一生的荣辱和恩怨,谁人给与评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孔子的命运好起来,孔子的思想受到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为中华传世经典名著,学习《四书》和《五经》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有的城市连小学生课外也开始读起《论语》、《孟子》来了。外国不断出现“孔子学院”,中国学者大谈《论语》、《孔子》读后心得,有人称孔子思想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具有普遍意义,成为中国人的美德,一再提起宋朝开国宰相赵普的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和孔子地位之崇高。可是我看了一些论述孔子和《论语》的文章,他们只谈孔子的积极方面,不论消极影响,有误导群众的嫌疑。要想把孔孟思想树立起来,必须下大力气清除几千年来“孔孟之道”的影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须知“孔孟之道”的另一面在某些人的脑海中还根深蒂固,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父子隐,子为父隐”、“中庸之道”等等。

孔子的思想毕竟是几千年前的思想,离我们当今的生活太远,我们要向前看,要厚今薄古,不能老是从古人那里找做人的依据。我们研究古代文化要古为今用,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全盘接受,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过分地宣扬或曲解,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用于律人则害了别人。

孔子是“圣人”,值得尊敬,但他毕竟不是现代人学习的楷模。

相关文章关键词

《孔子印象》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