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农
孔子满腹经纶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行仁政,但不为权贵所用。后来从事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晚年编修《春秋》,整理古籍。孔子一生不事农业,不了解农民的疾苦,所以他的治国方略都是为统治者着想,都是如何治民的,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等,所以他的学说不受农民欢迎,而他也看不起农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译成现代文就是:“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呀!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自己不但不学种庄稼、种菜,还反对弟子学习表面上对老农谦恭,内心却看不起农民。他之所以大骂樊迟为小人,是因为樊迟不懂得“上位者”与老农的区别。亚圣孟子就比较尊敬老农,他说“民以食为天”、“民为贵,君为轻。”试想,没有老农种庄稼、种菜,“上”如何生活?
孔子轻视农业,看不起农民,所以老百姓对他也是敬而远之,并不亲近。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他遇到一位老农,问道:“您看到我的老师吗?”老农说“您说的这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哪里会知道?”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在老农眼里,这些儒生只是能说会道而不会干事的谦谦君子。
一日,孔子离开楚国回到蔡国,路遇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让子路前去打探黄河渡口。二人得知他俩就是赫赫有名的孔子和子路后,就劝解说:“现在天下动荡不安,谁能改变这种局面?与其四处游说,还不如和我们一块耕种,躲避战乱。”孔子听了非常失望,他对子路说:“我们不能居住山野与鸟兽为伍。要是天下太平,还用得着我们到处奔波游说吗?”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末期,朝政衰微,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民希望消除战乱,国家统一,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孔子的学说是恢复周礼、周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到处碰壁。“得民心者得天下”,孔子既不得民心,又受不到当权者的赏识,一生坎坷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