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女人
导读孔子居卫国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想见孔子,于是她派亲信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欲与国君建立兄弟情谊,必见国君夫人,国君夫人亦愿见。”孔子开始辞谢,后来竟见之。
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一向主张宽容和仁慈,不知为什么他却鄙视圣洁的女人,大骂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是说,“只有女子和小人不好相处,亲近了就会放肆无理,疏远了则会产生怨气。”这句话不仅伤害了天下女人,而且为男人压迫妇女制造了舆论,使女子蒙冤两千多年,真是贻害无穷,其实女子对人类贡献之大是无与伦比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地球茫茫,一片荒凉,渺无人烟。是女娲用黄泥捏成许多男女小人,她吹了一口法气,这些泥人变成活蹦乱跳、能说会道的活人,于是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后来,天崩地塌,在人类生死存亡的关头,又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砍下海龟4条腿作为擎天柱,人类才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说明女人是伟大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男女平等,那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是女人不辞劳苦地养儿育女,与男人和睦相处。即使女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后,中国仍出现许多巾帼英雄,如花木兰替父从军、梁红玉抗敌驱辱、杨门女将保家卫国和红色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自从男人掌握大权之后,女人的地位便逐渐下降。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失国,有的男人把责任推到妲妃头上;只知享乐,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周幽王失去江山,也有男人归罪于褒姒。男人作战吃了败丈,就用“美人计”,皇帝为防异族入侵,就用女人和亲,总之女人当了替罪羊。
孔子把“女子与小人”等同起来非同一般,圣人的话就是真理,于是女人的厄运接踵而至。汉朝以后的儒家进一步将孔子的思想逐步演化成《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女子必须严格遵守,否则是大逆不道。像什么女人“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妻子必须绝对服从丈夫;女人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还要恪守“贞节”,丈夫死了守寡,被强暴必死。如果男人无后(儿子),责任全在女子身上,丈夫可以名正言顺地“休妻”。这就是封建礼教加在女人脖子上的精神枷锁,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鲁迅先生曾指责“不知说这话时是否包括他的母亲”。我想未必,因为孔子主张“孝道”,“以孝治天下”。他说:“父母在,不远游”,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身体发福于父母”,“父母,唯其疾之忧”,对父母不但“养”,还要“敬”,以示区别与“犬马”。如此说来,孔子是非常孝敬父母的。
孔子又说:“食色,性也”,“好德如好色”。他把好色与好德等同起来,可见他对女子并不轻视。这样说来岂不矛盾吗?其实不然,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孔子“戒色”而不“禁色”,有“子见南子”为证。
孔子居卫国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想见孔子,于是她派亲信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欲与国君建立兄弟情谊,必见国君夫人,国君夫人亦愿见。”孔子开始辞谢,后来竟见之。只见南子头戴凤冠,身披珠宝,美若天仙,坐在帷帐中等候孔子。孔子入门朝此叩头施礼,南子在帷账中拜了又拜。此时南子身上的珍珠玉佩叮铛声清脆悦耳,孔子喜形于色,缓缓退出。事后,孔子对弟子说:“我本不想见南子,只是出于礼貌,是以礼相见。”子路听了,怒容满面。于是孔子发誓道:“我说的若是假话,老天厌弃我!老天厌弃我!”
一日,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游,宦官左右陪伴,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紧跟其后,前面旌旗招展,鸣锣开道,非常威风,孔子看了非常厌恶。他说:“我未见如此好德与好色之人”,于是愤然离开卫国。
孔子轻视妇女的遗风至今未灭,尽管“妇女能顶半边天”,但妇女的地位仍不如男子。妇女总和儿童挂钩,称“妇孺”,法律中有《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法》。妇女是弱势群体,在升学、就业诸方面,女子和男子还不能同等对待。有些大男子主义者轻视妇女、虐待妇女,大有古代业儒的遗风。只有男人和女人真正平等,和谐的社会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