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题记
《史记·伯夷列传》: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叩马而谏。周灭殷而得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话说商朝时,有个小国叫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是个文弱书生,为人孤傲,性格怪异,忠孝节义,“孝”字为先,但缺乏开拓精神;次子中予,是个花花公子,只知享乐,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小儿子叔齐,身高8尺,相貌堂堂,天资聪颖,才高八斗,精通古籍,知书达理,尊敬兄长,尤对大哥佩服得五体投地,视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常言道:“天下父母爱小儿”,国君也不例外。孤竹国国君就非常喜爱他的小儿子叔齐,从小加以精心培养教育,他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传统,决定死后由小儿子继承王位。所以,他经常对大臣们说:“别看叔齐人小,在三个儿子中,我最偏爱小儿子,他聪明伶俐,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干练,更加心地善良,视民如子。假如我死了,就让他来做国君吧!”可是大臣们听了,都不以为然。虽不同意,但谁也不敢说。因为大家都知道国王的脾气,要是他认准的理,十头牛也拉不过来,所以没有一人敢于进谏。虽说立小儿子为国君,无人反对,但国王还是不放心,他怕自己死后,大臣们违背他的旨意,于是立下遗嘱:“朕死后,立叔齐为国君,违者立斩!”
不久,国王驾崩,举国哀痛。但国内不可一日无君,于是群臣遵照国王遗嘱,立叔齐为孤竹国新国王。可是叔齐坚决不继成王位,他说:“自古以来,长子继承王位,天经地义,我不能违抗天意。”于是他劝说群臣,暂缓立君,由他亲自找兄长伯夷商量,恳请大哥做国君。叔齐费尽周折,找到伯夷,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恳请大哥做国君。他说:“自古道长子继承王位,天经地义;小儿继位,大逆不道,望大哥遵从天意,顺应民心,急速继位。”
谁知伯夷像他爹那样,也是个认死理的角色,任叔齐磨破嘴皮,任他说得天花乱坠,甚至给他下跪,他就是不答应,并且推辞说:“你做国君是父王的旨意,我怎敢违抗父命,做一个大逆不孝的小人啊!”伯夷执意不肯继承王位,叔齐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泱泱地回宫了。
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叔齐顾不得洗漱,就又去找伯夷。他来到伯夷的住处,里里外外找了个遍,就是不见伯夷的踪影。伯夷到哪里去了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伯夷怕叔齐再来纠缠,他又说服不了叔齐,为了让弟弟安心做国君,自己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立即收拾行装,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地溜出王宫,远走高飞。
叔齐不见哥哥,心里很伤心,他知道大哥不愿意看见自己为难,才不得已而离开王宫的。伯夷逃走了,叔齐还是死活不肯做国君,众臣拿他也没办法,只好听之任之。
叔齐呢,他呼天天不答,叫地地不应,连个商量的人也没有。他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他静下心来,暗暗思索:“如果我违背长子继位的规矩,定遭到天下人耻笑,不如一走了之。”最后,他决定出去寻找大哥,定要劝他回来当国王,他实在不回来,我就是和他一起生活,也不做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国君。于是他也急速收拾好随身所用的衣物,悄悄地离开王宫出走了。
叔齐、伯夷先后离开王宫,大臣们无奈,只好拥立次子为孤竹国国君。
再说叔齐离开王宫,昼行夜宿,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找到了伯夷,兄弟二人相见,抱头痛哭,感慨万千,他们相聚后,决定再也不回孤竹国,打算找一个和平安稳的地方长期生活下去。
那时,纣王无道,天下大乱,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哪里有和平安定的地方呢?伯夷、叔齐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忽见一群逃难的民众纷纷向西奔逃。伯夷看见一位书生,扶老携幼,正向自己走来,他赶紧向前,施礼道:“先生,敢问一家老小投奔何方?”
书生看看四周无人,才低声说:“纣王无道,天地之大,已无百姓立足之地,听人说,唯有西伯昌的周国,民富国强,那里还有一片净土。”
伯夷、叔齐听了书生之言,决定投奔周国,暂在那里安身。二人马不停蹄,急速赶路,历经千辛万苦,不几日终于来到周国。
伯夷、叔齐到达周国后,果然见周国繁华昌盛,确是商朝的一片净土。周国在西伯昌的治理下,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生机盎然景象。伯夷、叔齐,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是百姓的福地。他们二人准备在这里长期住下去,永远离开孤竹国,脱离那个是非之地。
伯夷、叔齐来到周国不久,西伯昌去世,他的儿子武王追封西伯昌为文王。文王死后,武王将文王木制的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无道昏君商纣王。这时,武王的车马恰遇伯夷、叔齐,他们二人上前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道:“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是为不孝;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是为不忠。不忠不孝之人,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也?”
武王怒道:“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奴役百姓,民不聊生,在死亡线上挣扎,我为百姓替天行道,率正义之师讨伐纣王,顺天理,合民意,有何不忠、不孝?”
伯夷、叔齐大声道:“商纣王虽然统治残暴,但周国作为商朝的属国,以臣伐君,以下犯上,是不仁。我们劝你还是带兵回去吧!”
武王听了非常生气,立即命令随从杀了他们。这时,在旁边的姜太公说话了:“等一等,不能杀啊,大王!他们是仁义之人,请收回命令吧!”武王听了,摆了摆手,于是上来两名武士,强行将他俩架走了。
武王率领大军继续前行,犹如急风暴雨,摧枯拉朽之势,所向披靡,所到之处,饥民纷纷加入义军,纣王军队迅速土崩瓦解,士兵倒戈,城门大开,不可一世的纣王自焚身亡,商朝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在姜太公的辅佐下,施行仁政,废除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百姓重见天日,过上男耕女织的日子,普天之下的百姓,谁不念叨武王的恩情,顶礼朝拜,视若神明。
这时,伯夷、叔齐却仍然认为武王灭商,是不仁不义,决心远离周朝,从不同周朝往来,于是他们二人来到首阳山住下来,决定从此不食周粟,不喝周水。可是,他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既不会种庄稼,又不会做饭,怎么生活呢?他们饿了,就以野果野菜充饥;渴了,就喝山间泉水。到了冬天,他们就只好吃松柏籽了。他们暑来冬望,饥寒交迫,实在可怜。
有一天,兄弟二人在山间转悠,忽见山顶上有一座庙,进入庙里,见一位老者,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灼灼有光,身如古柏之状,知是异人,便向前施礼道:“仙人高寿,来自何方?”
仙人道:“老道八十有余,为避战祸,来此山修行已有时日了。”
“孤身一人,如何生活?”
“出家人粗茶淡饭足矣,自种瓜果蔬菜,下乡化缘,衣食无忧矣。”
伯夷、叔齐听了,感慨万分,随即道出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请仙人指点。
仙人望了他们二人一眼,慢慢道来:“你俩之事,我早有所闻,知你们二位是奇异之人,不过,恕我直言,你们二人所作所为,精神可嘉,做法实为不妥。”
仙人停了片刻,继续说道:“依吾愚见,有三不妥:其一,兄弟二人互让江山,无可厚非,但双方离开自己的国家,丢下国家、臣民不管,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做法;其二,纣王乃无道昏君,滥杀无辜,民不聊生,天怨人恨,气数已到,早该灭亡,武王替天行道,为民除害,并非犯上作乱,你俩却加以阻拦,是为是非不分,而且一错再错,且怨恨在心;其三,武王灭商,已成事实,国泰民安,举国欢庆,而你们二人仍执迷不悟,说什么不食周粟,这是自欺欺人之举,人生活不能离开社会,况且难道你们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臣民’,此山上的一草一木,皆为周天子所有,倘若真的‘不食周粟’,你们还能活吗?”
仙人一席话,说得伯夷、叔齐哑口无言,深感无地自容,于是急速离开仙人,回到自己的“住处”,从此不饮不食,七天之后,二人活活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其活活饿死,姜太公念其二人是仁义之士,将二人厚葬于首阳山上,立碑书其生平,坟地周围,种植松柏,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