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西厢故地千古情

西厢故地千古情

2013-10-24 06:35 作者:红桃十 阅读量:34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修整一新的西厢故地,已成为晋南八大景区之一。困张生和莺莺逾墙偷会的故事而使得这儿诸多的情侣手牵手,徉徜和游玩在花红柳绿的花园里,有了一种不同阅读《西厢记》的深远的心灵体验。

仲夏时节,坐在古城西安开往山西的列车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西厢记》中所描述的男女主人公大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缠绵悱恻的情节,以及雕梁画栋的古代建筑……在我的记忆中,几乎家户喻晓的《西厢记》的故事,不但确有其人。而且女主人公崔莺莺的故居也穿过厚重的岁月的风烟存留至今。我此番旅行的目的,就是寻访魂牵梦绕的西厢故地……列车驶进永济县境内,我知道我渴望已久的风景将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列车徐徐开进蒲州车站,临窗远眺便可以看到一座方形的高塔巍然而立,这就是闻名华夏的莺莺塔,塔下便是《西厢记》中那凄婉动人催人泪下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据蒲州志记载,普救寺在唐代时叫做西永清院,五代后汉派郭威发兵讨伐李守贞,攻城一年未克,郭威便召集全院的和尚征求破城之计,有一老和尚献计道:“将军大发慈悲,城立克矣!”郭威听罢折箭为誓:“破城后决不酿成血光之灾,决不妄杀一人。”第二天果然攻破城门,他们也信守誓言没有杀人。此后不久,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此寺规模壮观宏大,据说原来拥有三百多间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房子,雕梁画栋玻璃砖瓦,金碧辉煌香火缭绕,是蒲州著名的大寺院。可惜后来屡遭战祸而烧毁,如今只剩下断墙残壁令后人凭吊。不过当年由舍利塔改名的莺莺塔倒是依然亭亭玉立,伴随三孔佛像向络绎不绝的游客诉说着“待月西厢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普救寺前面的峨眉岭下,有一条通往京城长安的驿道,河东诸省的举子赴京应试时无不慕名游寺登塔,并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诗文,而风流倜傥的张生,正是上京赶考的途中,因流连普救寺和深闺里的才女崔莺莺,共同导演了撼天动地千古绝唱的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

莺莺塔共有十三层高达七八丈,成为蒲州古镇最古老也是最高的建筑。蒲州歌谣唱道:“普救寺的莺莺塔,离天只有丈七八,站在塔顶举目看,看见玉帝金銮殿。”由此可见此塔之高绰约的壮丽风姿。据当地的导游讲,塔里曾经住着一对金蛤蟆,若用石头在砖地上敲可以听见“咯哇咯哇”的青蛙般的鸣叫声,其实这是空谷回音,是富于想象力的蒲州人诗意的美化。

距该塔几十米远的地方,是原大佛殿的遗址,“琉璃殿相近青,舍利塔直侵云汉”,当年张生和富家小姐的崔莺莺就是在此地一见钟情暗订终身的,塔后面为花团锦簇格外幽静的花园,人们所能看到的那堵残垣,便是这对痴情男女“墙角联吟海誓山盟”的所在。塔左侧是张生寄寓的西厢房,隔东墙便是崔莺莺的闺房。张生一曲“争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的缠绵感伤琴音,挑动了豆蔻年华的莺莺小姐敏感的情愫,于是发生了“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千古恋情;可是这星星之火却被老夫人一盆凉水浇灭,张生被逼西上长安应试依依相别心上人,“柳思长马思难系,可怜一鞭残照里……”千古恋成了叹为观止的千古恨。驻留迂回;因在张生和崔莺莺下榻的古色古香的房间里,我仿佛看到一代佳人衣袂飘飘两目含情逾墙而过,同才华横溢的进京赶考的举子共赴佳会,相互倾诉彼此之间的深深爱恋和追求幸福的无畏的勇气。

修整一新的西厢故地,已成为晋南八大景区之一。时逢春夏秋时节,这里花木扶疏,百鸟啾啁,环境幽雅,景色宜人,许多游客不辞辛苦慕名而来。面对昔日业已凋零的风花雪月,陷进了无尽的遐思……我看到诸多的情侣手牵手,徉徜和游玩在花红柳绿的花园里,这些相爱的情侣,自然不会象昔日的张生和莺莺小姐那样逾墙偷会,更不用红娘抚门提心吊胆地望风了……告别西厢故地,我有了一种不同阅读《西厢记》的深远的心灵体验。1400字

相关文章关键词

《西厢故地千古情》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