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之二)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沦落谁知己?记相逢、一鞍风雪,题襟乌垒。同作羁臣犹间隔,斜月魂销千里。
爱尺素、传来双鲤。为道玉壶春买尽,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
伫立在那尊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雕像前,吟诵着他在流放新疆伊犁期间寄赠好友黄壶舟的《金缕曲》,风雪中,一个民族英雄与两个儿子相互搀扶着在山谷中深一脚浅一脚的冒雪穿行,恰似一幅图景镶嵌在了无数后人们的心中。
沙漠戈壁,自古就是流放之地。一个罪臣、能臣、忠臣的名字却在这里永远熠熠生辉。一路向西,无论是导游,还是百姓,“林大人”都是尊敬、爱戴、自豪的代名词。“林公井”“皇渠”,“纠工筑城,开渠引水,招民种地”,不可磨灭的闪耀着,泽福着这片土地上的千秋万代。
孤独的年代,也注定要产生孤独的英雄。林则徐,这位“清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风雨飘摇、异常纷繁,疮痍动乱的困顿年代里,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文为诗,为人为臣,皆闪烁着一个为中华民族而战的英雄的思想光辉。
民心,口碑,爱戴,仰望就是最好的诠释。爱国壮士在宦海沉浮中,有着许多值得欣慰的细节啊。
“因功获罪”,不但是清廷的许多高级官吏为他鸣冤叫屈,各省、府、县的一般官吏和老百姓们倍感不平。
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表示:“有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
王鼎,河南开封祥符协助大学士,他力邀林去河南开封治水的真正动机是,希望通过治水建立一定的功绩,使道光皇帝能够免除对自己敬仰者的流放处罚。但良苦用心,并没有能让决心已定的道光皇帝收回成命,反而在林则徐治水有功之后,依然下旨说:“‘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王没能达到挽救林则徐的目的,便以死相抗争,自缢身亡。
遣戍之途,迢迢千里。远离京域,遗别故土,饱含谗言诽谤之冤,更怀国破家亡之忧,亲人泪,故友情,纷纭缭绕;禁鸦片之熊熊烈焰,抗英赋之隆隆炮声,恍似昨日之事。马嘶车顿,戈壁苍黄,夕阳西下,漠风悲凉。年已58岁的林则徐,强露笑颜,以带罪之身发配流放伊犁。面对一家人生离死别般悲戚场面,慨然告慰家人说:“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自西安到兰州时,包括陕甘总督等大、小官员在内的所有人员皆出门来迎接他,尤其是武官们更是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来迎接他这个“罪人”,迎出城了十里之外。
流放新疆所经过的各州县,都有许多各级官吏络绎不绝的前来慰问和饯行,前来拜谒这个“罪臣”,就连几十、几百公里以外的昌吉、阜康、奇台、呼图壁、吉木萨尔等地的许多官员也冒雪纷纷前来求见。
在伊犁,伊犁将军布彦泰敬仰而宽厚,不但在生活上悉心照顾他,而且还把清廷给一定级别的官员才能阅读得到的官方邸报交林则徐阅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身体渐已恢复的林则徐便主动请缨,组织当地居民垦荒造田,并主动认捐修建龙口水利工程并得以竣工。他“浚水源,辟沟渠,教民耕作”,“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为百余年入版图未有之盛”。布彦泰对林则徐此举十分赞赏。他向朝廷呈上保奏林则徐的奏折:“……臣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臣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
“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英雄的情操,常人的情怀;爱国的精神,忠君的思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西行途中,这幅对联在心中,镌刻。
红山雕塑,树在你我面前,伟大的,不说教的,默默的,传达着可以效仿的楷模。
为民,亲民,爱民,人民永远会以身相护,以命相惜,以心相敬,以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