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湖”的见证
编者按“长大湖”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比起真正的河流只能是小巫见大巫,默默地见证了我的家乡——浙江台州的几十年巨变。
我家的西边静静地趟着一条河。这条河又长又宽,四通八达,我们就叫她为“长大湖”。就是这条静静的“长大湖”,却默默地见证了我的家乡——浙江台州的几十年巨变。
台州人对河的叫法不同,就是同属原黄岩县的两个区(县管区),就有三个叫法:南面几公里的人管河叫“湖”,北面叫“河”(发音为“孩”),我们则叫“塘”。而我们唯独把外河却叫“长大湖”,也许是因为河流又长又宽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有别于“内塘”。
“长大湖”不过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比起真正的河流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可“长大湖”河面宽有十几米,最宽处有好几十来米宽,而且南可到金清,北可至海门,西可通路桥,东分流入海。这样的“长大湖”,在少有天然河流的家乡,在当初很少出过远门、从未见过大江大河的我们看来,确实也算得上是又长又宽了。
“长大湖”曾经是家乡的母亲河。我们不仅从小就在“长大湖”游泳嬉耍,而且也是吃着“长大湖”的水长大的。“长大湖”并且还担负了防洪排水、农田灌溉、交通运输等伟大而又光荣的任务。
那时还没有自来水,家乡人都是在“长大湖”里提水食用。大人们说“长大湖”的水干净,是活水。其实,“长大湖”的水是很不干净的,每次提回来储在水缸里,总会沉淀一层厚厚的泥浆。因此,那时家家都备有明矾,每次提回水储进缸里时,总要加一二块明矾,沉淀后才能食用。舀水也很有讲究,不能鲁莽,一旦用力过猛,就有可能搅混一缸的水,再也无法食用了。就连舀出来的水多了,也不能“扑通”一声倒回缸中,只能将水舀放进水缸,接近水面时才轻轻地倾倒回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乡里才打了一口几百米深的井,从此家乡才有了自来水。但毕竟家乡邻海,虽然是几百米深的地下水,却也是咸的。做饭炒菜倒没有感觉,泡茶时就能感觉到浓浓的盐碱味了。据说我们乡里的这口井的水,还是附近几个乡镇中质量最好的一个呢。
去年,家乡人又用上甘甜的“长潭(水库名)水”,那口哺育了我们几十年的咸水井也终于结束了她光荣的历史使命!
“长大湖”也曾经为家乡的交通运输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我的家乡毗邻东海,属盐碱性土壤,特黏。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还不通公路,到处都是泥泞的小路,每逢雨后,泥土黏得双脚“啪哧啪哧”地直响,根本无法穿着鞋子走路。唯有“长大湖”河岸,修有一米多宽的路,每隔五六十公分远铺一块五六十公分见方的石板,这就是当时的大路了。就这样的交通状况,可想而知当时人们下田耕作、走亲访友当然只能依靠双脚了。
而集体则不同,生产队无论运输人粪、胺水等肥料,还是运输谷子、稻草等粮食作物,都是依靠船。以前每个生产队都有一条船,这些船没有配动力,全靠人力划推,家乡叫“撑船”和“摇船”。“撑船”和“摇船”是两种不同的形式,“撑船”用的是竹杆,我们叫“撑杆”,而“摇船”则用的是船桨。一般摇橹都是用的是双桨,并且在船的两侧位置,我们家乡只用一支桨,又大又长,我们这些孩子都拿不动,只能抱着拖动。船的尾部正中处直立安装一支钢柱,状似男人的生殖性(俗称“卵子”),家乡人就叫它为“桨卵子”。船桨中部有三个浅孔,之所以设置三个孔,好像是调节作用的,将船桨的任何一孔孔套住“桨卵子”摇动,船就能前进,这就是摇船。撑船,按照百度的解释就是用长篙顶到河底来推动船前进。而我们家乡的撑船则不同,人在岸上将又长又粗的“撑杆”插入船尾部留着的一个长槽内,向前推动使船前进。一般“撑船”和“摇船”配合使用,因装载重物,摇船又慢又累,而过桥或河面太宽处则必须摇船解决。“撑船”和“摇船”可也是一门技术,并非人人都会,好像整个生产队也只有几个人会。
因为从小就了解船,于是从小也就知道了家乡有句民谚:“船到桥门自然直,不用‘老大’多吃力。”“老大”就是指撑船人,民谚的意思当然也就是“船到桥头自会直”的意思了。
那时还有两种专门运输的船,一种搭有可移动的船篷,主要运输货物,同时可搭乘货主;另一种搭建有固定的船篷,看上去像房子,配有动力,是当时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老人们叫“小火龙”,也有人叫“小火轮”,我想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小火轮”。“小火轮”是班船,每天准时发船,有自己的航线,有固定的停靠点。船舱里配有木板,当作凳子供乘客坐。船上有民间艺人献唱台州道情(曲艺名),唱的大多是《金满闹台州》、《方卿唱道情》等戏,为乘客解闷取乐。货船和“小火轮”就是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我们去金清、椒江(那时叫“海门”)都是坐的小火轮,去路桥都是坐的货船。
记得是80年代中期,距离“长大湖”大约十几米,修了一条与“长大湖”平行的大马路,宽8米,路面铺上了“山砂”。从此,家乡就有了载客的三轮摩托车,我们都叫她为“三卡”,可能就是三轮卡车的意思。后来,慢慢地还有了面包车。
大概到了90年代末,这条“山砂”路面的大马路终于浇筑了水泥混凝土,从此结束了十几年尘土飞扬的历史。如今,大马路上不仅有了两条路线的县际面包车,而且市区的公交车也开到了我家东面的大马路上了。私家车则更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这条当年宽畅的大马路早已变得拥挤不堪!
大马路的繁忙反使“长大湖”变得寂静。台州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村村点火,家家冒烟”,就是台州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真实写照。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物流业的繁荣。记得大马路修成后,虽然大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但因水运成本低廉的原因,“长大湖”仍担负了好几年的货物运输任务,河面上到处是机声隆隆,船只穿梭不断。
后来,时间证实了“时间就是金钱”的论断,加之交通事业的发展,“长大湖”渐渐地就丧失了交通运输的功能。而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长大湖”原本担负的农田灌溉任务也大大减少,繁忙热闹的“长大湖”,也突然变得寂静,只是默默地坚持着防洪排水。就是这条静静的“长大湖”,默默地见证了家乡几十年的巨变。
2011年8月于山城重庆(管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