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饮酒与生活

饮酒与生活

2013-10-22 07:33 作者:许明亮 阅读量:29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苏斯却兼管看欢乐,可见西方人是将酒与欢乐连在一起。

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对联:“客至岂空谈,四壁图书聊当酒;春来无别事,一帘花雨欲催诗。”以书为酒实在高雅,这倒让我想起饮酒来。

饮酒与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典,生活中很难离得开酒。每逢称心如意或功成名就,总会“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每逢老友来访或新朋登门,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开怀畅饮酒几杯”;每逢打通关节或求人办事,非得“世路难行钱作马,攻关欲破酒为军”。

饮酒与文人有不解之缘。据说,饮酒半酣,才思泉涌。不必说郑板桥化胸中之“竹”为纸上之“竹”;也不必说宋江浔阳楼题诗:“敢笑黄巢不丈夫”;就连“檬槊赋诗”的曹孟德也曾“煮酒论英雄”;“醉卧沙场君英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前饮酒更不是绝无仅有。酒精与诗意是并存的,写酒的诗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大概诗人三杯酒落肚之后在半醉半醒之间,思想便不受平时理念的约束,进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境界。“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生时,饮酒不得醉”。陶渊明的酒饮得豪放而飘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太白的酒饮得潇洒而浪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天夕是何年。”苏东坡的酒饮得孤独而寂寞;“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酒饮得无奈而凄婉。

酒与忧乐结伴相随。“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句话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于是酒能解忧之说使得曹操的“短歌行”广为流传。人在忧伤时往往“借酒消愁”,岂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清明节更不乏“借问酒家何处有”的伤心人。人们分手时,泪洒长亭还要“劝君更进一杯酒”。而清极处世者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人在高兴时常常以酒助兴,诗圣杜甫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喜形于色,写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苏斯却兼管看欢乐,可见西方人是将酒与欢乐连在一起。

酒为壮士助威壮胆。不是吗?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在易水边把酒送行,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武松饮十八碗酒景阳岗打虎更是千古美谈。

当然,饮酒也有不少消极作用,这无须笔者饶舌。酒后开车,酿成车祸;酒后失控,酗酒闹事;酒后失言,伤害他人;酒后失态,误事伤人等。更有甚者经常嗜酒成癖,导致疾病,影响健康,乃至造成下一代先天残疾或白痴。对此,汹酒者不可不鉴。

在饮酒界知名度最高的人首推魏晋时期的刘伶,颂酒妙文《酒德颂》便出自此公之手。据《晋书》记载,刘伶“常乘鹿车,携酒一壶,传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其对酒的嗜好确实罕见。其妻劝其戒酒,刘伶说,要戒酒须先祭拜天地,方显诚心。妻然其言,买来酒肉敬于神案前,让刘伶祝誓。刘伶跪下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斟,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毕大嚼大饮,一醉方休。这就是酒鬼刘怜对酒的感情。为酒名声可以不要,生命可以牺牲。他已达到了“酒我两忘”的境界,我即是酒,酒即是我。

相关文章关键词

《饮酒与生活》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