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遇险
115遇险
1962年9月,为了最后的毕业设计,我们一行来到了宝天铁路(宝鸡——天水)115公里处的实习基地,老师对我们说:
“修筑宝天铁路时,曾在这里采用大爆破的方式开凿隧道,结果破坏了花岗岩山体的整体结构,当无衬砌的隧道建成后,由于列车通过时的震动与山体发生了共震,导致了整个隧道垮塌的工程事故,于是这里就成了宝天铁路上最著名的崩塌工点”他挥手指着篷峒内侧的一条巨大石槽说“那条大石槽就是垮塌的隧道,现在成了收纳山体崩石的落石槽”
大家顺势看去,见那宽大的石槽内堆积着厚厚的,大小不等的石诚。老师又指着落石槽中的石头问我们:
“你们说,这些石头说明了什么?”
“说明落石槽起了很大作用!山上掉下来的石头不会砸坏篷峒,也不会滚落到渭河里去影响河道的水流!”一位同学说
“对,但你只说出了次要的一面,重要的是说明到目前为止山体还不够稳定,还在不断有岩石崩落下来,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治理。我们选择这里做实习基地,就是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最终提出你们各自的见解,以检验你们的学习成果”
为了完成这繁重的任务,从第二天起我们几位同学就带上记录本、地形图、地质锤和罗盘,对垮塌隧道留下的崖壁进行详细的测绘,记录下岩石的节理及裂隙的方向、倾斜角度、分布密度,块度大小和风化的程度。一周后,我们的地形图上密密麻麻地画上了许多符号,这些符号表明了构成这段崖壁的花岗岩体尽管新鲜,却还是比较破碎的。
为了了解整段山体的结构,我们不得不爬到崖壁的上方,察看隧道上方原始山体的情况。那天我和两位同学迂回数百米终于爬上了山腰,低头看看,脚下是极陡的斜坡,暗红色的山皮土中混杂着大量砂砾,土层上稀稀拉拉地生长着不知名的野草和灌木,一些凸起的肉红色的花岗岩表面被风、雨和寒、暑琢磨成浑园状,有棱角的岩体上交叉裂缝也很宽大,似乎稍加用力就可以将它们推落下来。落石槽崖壁的顶沿就在我们脚下十多米处,站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山脚下的渭河,听到他轰鸣的水声,风从山顶刮下来有些凉意。
我们总是习惯地在记录薄上画出山体速描,记录下山体和岩石的特征之后才继续向前移动,因为山坡很陡,很滑,所以我们移动的脚步也很慢,当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浑园的岩块时,便纵身跳将过去,不料,当脚掌刚刚落在岩石上,它就崩碎了,变做一滩砂砾向山下滑去,我的双脚如同踩在滑车上,无奈的身体便跌倒在了斜坡上,也随着砂砾向下移动,性急的我只想站起身来,却怎么也抽不回腿脚!只见草皮和小树在向山上退去,山皮土和砂砾带着烟尘随我一同下坠,整个身体就像一块木板似的向山下滑去。
“小叶,不要慌!下面有一棵树,你分开腿可以骑住它!”
我听到伙伴在高处叫喊,因为在快速地下滑中,也无心回答,只管照办就是。我急忙分开双腿,或许是因为受阻的面积增大了,下滑的速度竟然慢了很多,低头看看脚下,不远处果然的有一株小树,便不顾一切地用手臂做桨,让身体朝树的方向移动,刹那间我的右腿便卡在了那棵救命的小树上。身边的砂砾还在向山下流动,烟尘已在我身旁消失,我躺在了那里,觉得好累,感到腿和臀部特别是手掌钻心的疼痛,片刻之后,我抓住小树坐起身子回头看看两位同学,他们的正一步步朝我走下来。
“你们不要下来啦,脚下太滑!”
然而,他们还是走了下来把我扶起,三个人挽着臂膀向下观望时,才让我感到心惊肉跳,因为,我们站的地方,距落石槽上沿不过两米来远,如若不是这棵小树,我滑将下去是必死无疑了!
这次遇险的确一生难忘,但让我难忘的还有,那就是知道了花岗岩虽然坚硬,但受到强烈风化之后,它看似完整的表层也会变得非常松散,甚至就像附着一层砂砾,稍加触动便要粉身碎骨。因此,在花岗岩山体上工作时要倍加小心,千万不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像那些不稳定的岩块一样从山坡上滚落下去,跌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