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记忆中的“三多里”(一)

记忆中的“三多里”(一)

2013-10-24 02:56 作者:石拓 阅读量:27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外国人在租界内建立了现代工商业。譬如:发电厂、自来水厂、洋行、银行,以及现代金融业、现代的城市交通设施等。

上海地处我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出海口南岸;杭州湾的北端;面向东海。上海是一块年轻的土地,说其年轻,因为它是长江的冲积平原,是长江把上游山区带来的泥沙,长年累月的不断冲积而成。上海也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说其古老,因为是,至少在新石器的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活动了。现代考古发现,上海的“崧泽遗址”、“马桥遗址”等诸多遗址,同属公元前三千多年,甚至更早的“良渚”文化。

上海在七百年前,元代的至元二十九年,即公元1292年建县,上海县城就是如今上海市的老城厢。因此,如果说上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由于元代的黄道婆先生(约1245—?),在棉和棉纺织科技领域中的卓越贡献,使得上海成为了全国棉和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从此以后,上海在短时期内,发展成了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自从1840年大清帝国在“鸦片战争”(又称‘中英战争’,1840—1842)中的失败,大清帝国与大英帝国,在停留于南京下关,长江江面的英国兵舰上,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中,规定了中国的广州、厦门、福州、宁破、上海五个口岸通商。从此以后,上海开埠通商。现代的上海是开埠通商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东方大都市。

如果说1840年以前的上海,是自然经济的结果。那末,1840年以后近代的上海,则是半殖民地经济的产物。与此同时,由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上海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由此产生出了我国近代著名的“海派文化”。

自从1845年底起,上海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地区,被划为英国租界后。从杨树浦路底到徐家汇;从苏州河到肇嘉浜。上海的一大片土地,陆陆续续地被外国人,划分为外国租界。例如:英租界、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等。

外国人在租界内建立了现代工商业。譬如:发电厂、自来水厂、洋行、银行,以及现代金融业、现代的城市交通设施等。同时,也带来了,所在国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和文化生活。譬如:以黄浦江西岸的外滩,为代表的西洋式建筑群、酒吧间、夜总会等。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外国的冒险家来上海“淘宝”,本国的投机者来上海“发财”,还有那些土财主来上海享乐。更多的是破产了的农民、手工业者。他们纷纷涌入到了大上海,希望寻找一线生存的机会。于是,上海原有的民居建筑样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求了。

石库门建筑,就在这个历史时期产生了的。真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

二0一0年九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记忆中的“三多里”(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